侯方喜
侯方喜,金口镇,乡村教师。金口镇是即墨市东北部的一个偏远镇。从镇政府驻地北行7.5公里,翻过郁郁葱葱的卧牛山,便来到仅有三排十间校舍的小学校,山汪村小学。就在这所只有6个教学班110名学生的山村“袖珍小学”里,却出了一个远近闻名的“教学明星”———侯方喜。 54岁的侯方喜于1970年开始在山汪村担任小学教师,在这里默默地送走了33茬学生,愣是没“挪窝”。 20世纪70年代,侯方喜当上民办教师,当时村里的20多名孩子在用坟砖垒成的教室里上“复式班”。冬天,破旧的教室不挡风不保温,村里没钱买煤生炉子,孩子们冻的手肿了,脚裂了。侯方喜看着心疼啊,回到家中,他就和刚过门的妻子商量,“让孩子们来咱们家上学吧!”妻子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还是理解了丈夫的教育情结,两口子花了整整两个晚上的时间把自己家的一道壁子拆掉,把一块块土胚搬了出去。于是,卧室变教室,庭院做操场,面板当黑板,饭桌成课桌,侯方喜把学生领进了家,办起了村里人至今仍津津乐道“炕头学校”。 “炕头学校”一办就是五六年,直到村里重新建起学校。新学校建起来,最高兴就是老侯。侯方喜一门心思扑在教育上,是学校里有名的勤快人,用以校为家说他一点也不过分,可他在家里却是“懒人”一个,老伴说他懒到“油瓶子倒了都不扶”。大集体时,生产队分粮草,他不往家拿;土地承包后,他不知道家里有几块地,不知道地里种的什么。里里外外全靠老伴一人操持,家里盖房上梁,他该上课还上课。由此,多年来老侯对老伴充满了愧疚。 山汪村王大嫂的孩子在镇中心小学上学,因为成绩太差,王大嫂找到了侯方喜。老侯二话没说,分文不取,辅导起了孩子的语文、数学,每个星期六上一天课,风雨无阻教了一年半。为此耽误了多少事,老侯已经记不得了,唯一记得的是,孩子去年考上了即墨市重点高中。“老侯是个没有市场经济头脑的人,别人干家教赚钱,他赔钱。”山汪庄小学校长老万幽默中透着对这位老教师的敬佩。 每逢雨天、雪天,侯方喜就给离家远回不去的孩子每人买上一包方便面。学生家庭困难交不上学费,他悄悄的给垫上。过后学生还钱时,老侯总是笑呵呵的说道:“长大自己挣钱还我。”“赔钱老师”的名头侯老师这辈子是无法摆脱了。 侯方喜出名不仅是因为他爱学生胜过爱自己,更多原因是这位年过半百的老人不停钻研创新教育新方法,教学成绩优异。他去年接了全镇数学倒数第一,和镇第一名平均分差27分的班级。半年后,该班级成绩升到全镇第二名,平均分达到95分。他所独创的“合作竞赛学习方法”被青岛市教科所正式立项,他成了“合作竞赛学习的指导和研究”教研课题的带头人。他的《数学教学的四探》、《让学生举起左手》等论文获即墨市教研论文一等奖、青岛市教研论文二等奖。2002年,简陋的“袖珍小学”举行了即墨市的教学现场会,侯方喜对一堂课采用了9种新颖有效的方式进行讲解,掀起了金口镇乃至即墨市教师课改的热潮。 侯方喜平常很少给学生布置作业,几乎从来不印练习题。而课堂上,孩子们时时被“煽动”得伸着脖子举着手,惟恐抢不到发言的机会。有个数学考8分的学生,十分厌学,家长用棍子打都不行,到侯老师班上后,他5年里没有请过一天假,感冒发烧三天都坚持上课,五年级时,他的数学成绩总是在90分以上。 课堂上,侯方喜庖丁解牛似的游刃有余,课下却并不轻松,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爱别人的孩子像爱自己的孩子,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孩子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侯方喜在笔记本扉页上的这段话,注解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诠释了他33年默默地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