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民族大学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6-18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一、历史沿革

民族研究,特别是南方少数民族研究,是我校具有特色的研究领域之一,也是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一个领域。吴泽霖、岑家悟是全国著名的民族学家。刘孝瑜、吴永章、彭英明、张雄、李干、杨昌源、答振益、刘美崧、谢志民、吴永明等人也是具有全国性影响的民族研究专家。

近年,我校民族学研究的视野不断扩大,民族学、民族社会学、民族史、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法学、民族教育、民族经济、民俗学、民族文学等领域的学术研究均取得重要丰硕成果,但上述研究力量分散于各相关学院。为整合民族研究力量,打造有影响力的学术品牌,2001年6月,我校正式成立了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2002年12月,该中心通过了湖北省教育厅组织的专家评审,被确认为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二、建设目标

我中心的长期建设目标是:通过一定时期的努力,把我中心办成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特色突出、成果显著的高校人文社科基地。具体目标有五个:1、湖北省重点研究基地示范单位。2、国内多层次民族学人才培养培训基地。3、国内民族学教学与研究信息基地。4、国内民族学专业学术咨询服务基地。5、高校科研体制改革示范基地。

中心的近期目标是:夯实基础,建好平台,理顺关系,为实现中心的长期建设目标奠定基础。

三、管理体制与机构设置

(一)、管理体制

中心受中南民族大学和湖北省教育厅双重领导。

(二)研究机构与服务机构

中心现有六个研究所:民族历史文化研究所、民族理论与关系研究所、民族经济研究所、土家族研究所、人类学研究所、韩国研究所。各研究所的主要任务是从事上述领域的科学研究。

中心设有两个实验室:人类学实验室和民族经济模拟仿真实验室。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为中心的科学研究提供服务。

(三)中心学术委员会。

研究中心设学术委员会,聘请郝时远、马戎、林超民、周大鸣、杨圣敏、毛公宁、李甫春、何星亮等著名学者和专家为学术委员会委员。本校学者雷振扬、许宪隆、段超亦为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四)中心主任

本研究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

四、科研体制

中心的科研经费主要由中南民族大学和湖北省教育厅划拨,同时也希望通过受托完成科研课题等形式吸收社会科研资金。

中心在科研体制方面有较大创新。除中心学术秘书为专职岗位外,管理层和所有研究人员均为非专职岗位。非专职岗位实行聘任制。

本校从事民族研究的科研人员,均被视为中心的研究人员。

中心每年向社会发布课题招标公告,校内外科研人员均可参与竞标。竞标者申报的课题一旦获得批准,课题承担者即亦被视为中心的研究人员。

中心设有访问学者席位。访问学者的工作期限分别为三个月、半年和一年。

五、中心科研人员科研项目(2000——2005年)

2000——2005年间,中心科研人员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中国民族团结研究报告》、《鄂湘西部民族地区开发史鉴》、《伊斯兰教与近代穆斯林家族社会研究》、《西南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湘鄂渝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与旅游区社会文化变迁》、《明清以来河西走廊——祁连山地区民族关系研究》、《少数民族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族地区体验旅游开发研究》、《自杀与应对》,获科研经费62万元;获国家民委社科基金项目30多项,获科研经费64.5万元;获省部级项目20多项,获科研经费25万元;中心开放式课题立项5项,科研经费18万元。

六、科研成果获奖

据不完全统计,自1995年以来,中心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项50多次。相当一批成果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