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涅水村
南涅水村,坐落于县城东北30公里处,属牛寺乡管辖。此村与武乡县故城村隔河相望,南靠华山,北依涅河,山环水绕,实为山水形胜之地。
南涅水,古为皋狼之地。约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后,迁商之遗民于此,繁衍生息。在“百里为王 ”、“天下万国”时代,在此地置甲氏国。汉高帝七年(前200),刘邦坐镇阏与聚大破韩王信主力后,析铜鞮,建涅氏县。北魏时改为阳城县。隋开皇十八年(598),阳城县改称甲水县,县城仍设南涅水。唐武德九年(626)省甲水入铜鞮、乡县,甲水则废城为村,历史遗留下的是千年古邑遗址、古建和文物。1963年南涅水村成为人民公社所在地,1984年改设乡政府,2001年撤乡为村,归属牛寺乡。
历史悠久的南涅水虽已废城千余年,但旧城遗址犹在。城北水阁凉亭,泉水平地涌出,冬暖夏凉,长流不息;城中的洪教院创建于金代,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城东数里有二仙弈棋的烂柯山;城南有铜鞮八景之首的“华山叠翠”,都是旅游观光之好去处。
古老的南涅水历史上不仅是政治、经济、文化繁荣之处所,而且是建寺蓄僧、佛事活动的活跃地 。北魏皇家对佛教十分崇信,文成帝亲自下诏大兴佛事,建寺造像,现存城南二郎山石刻馆的南涅水石刻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这些石刻于1959年从南涅水村古寺庙遗址内被挖出,计1100余件,雕凿于北魏太和元年至北宋天圣九年(447~1031),历时六个朝代554年。
石刻中有造像、石塔、单体造像、造像碑铭、碑文等形制。其中造像石塔分叠垒式五、七节不等,塔四面开凿佛龛,龛内雕刻以佛教故事,内容丰富,造形生动,雕刻精湛,为全国罕见。单体造像多为佛、菩萨、罗汉,或坐或立,体态各异,展现了不同时代的造像风格。造像碑、铭文碑大都有纪年题字,是研究北魏至北宋后期500多年历史和社会情况的珍贵资料。
南涅水石刻与大同云岗石窟为同时代作品,它充分彰显了南涅水村悠久的历史文明和精湛的民间艺术。
胡邑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