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研究
(Eight-Year Study)
亦称“三十校实验”。美国进步教育协会1933—1940年在中等教育方面开展的一项调查研究活动。
因历时八年,故名。旨在对进步主义学校毕业生和传统学校毕业生在大学的学习情况作对比研究,以了解两种不同类型的课程、教法的优劣,当时的大学入学考试科目对于大学学习是否必不可少,进步主义学校的课程、教法是否同样能为学生升入大学作准备等问题。调查的主持人艾金在30所中学(其中1所于1936年退出)和300所大学的合作下,对 1475对大学生 (每对包括一个进步主义学校毕业生和一个传统学校毕业生)从年龄、性别、种族、学术倾向、职业兴趣、家庭、社会背景,尤其是在大学的学习成绩与进步等方面作详细比较。结果证明,29所进步主义学校的毕业生:(1)平均总分略高;(2)除外语以外的各科成绩略高;(3)每年的优等生略多;(4)好奇心和内驱力更强,思维似更清晰、有条理、客观;(5)应付新情况时更机智;(6)更善于解决适应性问题;(7)除宗教和祈祷活动外,更经常参加有组织的学生团体; (8)在大学每一学年中获得非学术性奖励的百分比更高;(9)更关心国内外大事。据此结果,有的大学修改其入学考试的要求,从侧重死的书本知识转而侧重中学时学生在班上的等第、智商、英语写作能力和校长的推荐信。有的大学则无变化,有的大学仍坚持入学考试。1942 年艾金发表研究成果报告《“八年研究”的历程》。
此项调查研究对美国教育有重要影响,促进课程研究和教育评估理论的发展。
当1941年“八年研究”结束时,以泰勒(Ralph W Tyler)为首的学院追踪研究组,对“八年研究”的结果进行了评价。评价所采用的方法是挑选1475组大学生,每一组两个学生,一是实验学校的学生,一是其他学生的毕业生。在挑选时尽可能地考虑到这两个学生在性格、年龄、学习能力、家庭状况及社会背景等方面情况的相同性。经过对照研究,得出了如下的结论,参加实验的30所中学的毕业生具有以下的特点:1)学年平均总分稍高;2)在大学学习的4年中,更容易获得学术上的荣誉;3)在学术上似乎具有更强的好奇心;4)似乎具有更正确、系统和客观的思维能力;5)似乎对教育的涵义有更清楚地认识;6)在遇到新的环境时,往往表现出更高的智谋;7)与对照组一样,具有相同的分折问题的能力,但是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更为有效;8)越来越多地参与组织学生的团体;9)在获得非学术方面更有高的比率;10)在职业选择上有更好的倾向性;11)积极关心国内和国际事务。
从学院追踪研究组的研究来看,“八年研究”是成功的。尽管并不是所有的实验设想都得到了体现,但实验本身所要证明的却得到了验证:按照进步主义的教育原则实施的中学教育,既能很好地完成中学的传统的职责,为大学输送合格的人才,又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而这一切是原有中学教育所难以达到的目的。
“八年研究”不仅对美国大学入学要求和中学课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还孕育了泰勒的课程原理。”1949年,泰勒正式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总结了他在“八年研究”中的成果。该书1981年曾按美国的《卡潘》(Kappan)杂志评为自1906年以来对学校课程领域影响最大的两本著作之一,现已经成为“现代课程理论的经典著作,是试图理解这个领域的后继著作的人必读书。”在该书中,泰勒把课程编制的主要步骤列为四个问题: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我们怎样才能确当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概括地说,课程应分为教学目标、学习活动、课程内容的组织以及教学评价四个基本的要家。这就是现代美国课程领域中产生广泛影响的“泰勒原理”。
“‘泰勒原理’被公认为课程开发原理最完美,最简洁、最清楚的阐述,达到了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也因而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瑞典学者胡森(H.Husen)也曾评价说:“泰勒的课程基本原理已经对整个世界的课程专家产生了影响。……不管人们是否赞同‘泰勒原理’,不管人们持什么样的哲学观点,如果不探讨泰勒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就不可能全面地探讨课程问题。”事实上,泰勒原理研究的范式现在仍然在课程领域中占支配的地位。由此可见,“八年研究”对课程理论的发展同样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