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安全观
“传统安全观”即“传统的国家安全观”,是指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可以说是自有国家以来到“冷战”结束这样一个时期内的各种安全思想和观点。它不仅包括了近代以来特别是现代以来各种国家理论和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安全观点,如理想主义理论中的安全观、现实主义理论中的安全观等,而且也应该包括古代的各种国家安全观,如中国古代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不同思想体系中存在的有关国家安全的思想,在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家的国家理论中存在的有关国家安全的思想,在《孙子兵法》、《理想国》等著作中体现出来的国家安全思想。例如,《周易﹒系辞下》载: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于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这就是说,孔子曾说,“危险是由于自以为安全造成的,灭亡是由于自以为能保存长久造成的,动乱是由于白以为政治清平造成的。所以,君子在安全的时候不忘危险,在生存的时候不忘灭亡,在清平的时候不忘动乱,因此生命安全而国家可以保存。《易》说:‘时刻担心将亡、将亡,国家却会像栓在桑树上一样牢靠。’”这其是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居安思危”的安全观。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