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西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研究所

简介贵州大学西南少民族语言文化研究所是贵州大学与世界少数民族语文研究院(简称SIL)联合建立的一所专业性科研机构,该研究所于2003年4月3日在贵州大学成立。
西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研究所以学术研究为主,兼顾一些社会服务项目,贵州大学与世界少数民族语文研究院本着可行、高效的原则共同制订工作计划,研究及社会服务领域涉及语言学研究、历史及文化研究、民族地区社区文化发展及规划、贫困项目援助、民族地区其它文化项目。
2005年,研究所聘任的研究人员有10 人。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爱尔兰、瑞士、以及中国香港、贵州、广东、湖南等[1]。
主要构成人员一、行政人员:所长:王良范(中国)
副所长:辛维(美国)
所长助理:罗科余(中国)二、科研人员:教授:王良范(中国)
研究员:
辛维(美国)、吉志义(爱尔兰)、辛亚宁(美国)
孔瑞贤(瑞士)、蔡家琳(德国)、戴虹恩(美国)
方曼珠(美国)、蓝亚当(美国)、江莉莉(中国台湾)
霍冠伦(加拿大)、韦巧蔓(加拿大)、石天赐(德国)
助理研究员:
罗科余(中国)、陈惠诗(中国香港)
客座研究员:
龚尼丽(中国)、杨方刚(中国)、张中笑(中国)、石林(中国)
客座助理研究员:黄镇邦(中国)、张应华(中国)、杨胜华(中国)[1]
研究所大事记

BRAC人员(右)向王良范(左)致送纪念品
1、 2003年12月8日,新春座谈会,参加此次座谈会有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十多位专家和学者,以及贵州省的部分有关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研究方面的知名专家学者。
2、 2003年12月20日,聘请客座研究员座谈会,会议决定聘请龚妮丽、杨方刚、张中笑等四位同志为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3、 2004年1月28日,台湾大学两岸青年交流访问团云贵少数民族文化研习营参观研究所。
4、 2004年3月10日,孟加拉民间教育团访问研究所。
5、 2004年3月18日,王良范、吉志义与到访的美国West Chester University的.Voss博士举行座谈,双方就有关少数民族的问题进行了交谈。
6、 2004年3月19日,研究所以侗、汉、英三种文字出版了挂历。
7、 2004年4月7日,第一次董事会召开。贵州大学校长陈叔平与会。
8、 2004年6月15日,王良范所、吉志义接待蒙特利亚大学的人类学博士康淼女士。
9、 2004年7月8日,研究所捐资18.4万元人民币建素英小学的捐赠仪式在贵州省从江县往洞乡举行。
10、 2004年8月13日,王良范所长代表贵州大学少数民族研究所和贵州省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签定了合作出版《贵州少数民族宗教丛书》的合作协议。

11、 2004年9月15日,研究所以“侗汉双语教学”为主题出版了一套明信片。
12、 2004年9月23日,参与“中国2004年梵净山佛教文化研讨会”,王良范所长在会上作了“在现代化背景下宗教应如何对自身的发展作好定位”的主题发言。
13、 2004年10月8日,研究所和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文艺研究所签共同出版《苗侗文坛》的合作协议。
15、 2004年10月11日,中国国际会议组的部分成员到研究所参观,王良范所长和辛维副所长向他们介绍研究所的发展情况[1]。
研究所章程一、贵州大学西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研究所是贵州大学与世界少数民族语文研究院联合建立的一所专业性科研机构(以下简称研究所)。
二、研究所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法规、以及涉外工作的有关事项要求和规定。
三、研究所所长王良范教授(中方)、副所长辛维先生(外方)。
四、研究所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在行政上,贵州大学是主管部门;在业务上,研究所受贵州大学和世界少数民族语文研究院双重领导。
五、研究所的经费由贵州大学与世界少数民族语文研究院的专项金费投入。
六、研究所的一切科研成果以及产生的知识产权为贵州大学和世界少数民族语文研究院共同所有。
七、研究所大型科研项目的经费使用由董事会开会讨论决定项目的投入量及使用原则。
八、研究所所长负责主持科研工作,了解国内外的科研发展前沿情况,积极进行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副所长负责协助所长的工作,同时负责外方研究员的工作安排、调度等事宜。
九、研究所的目标是透过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研究增进民族之间的感情,促进社区发展和提高社区的生活水平。
十、研究所的远景目标是把研究所建成贵州省或西南地区有影响的民族语言与文化高级人才培养中心(包括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民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贵州民族语言与文化资料中心;贵州民族语言与文化展演中心[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