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24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公共管理学院以原云南大学政治系为基础,整合相关学科、专业于1999年组建成立,是全国所建最早的公共管理学院之一。学院现设有哲学、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3个系;哲学、政治学与行政学、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5个本科专业;有2个博士学位授予点、7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和1个公共管理(MPA)专业硕士授权点;现有在职教职工52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20人,讲师17人,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全部拥有博士或硕士学位;在校学生中博士生12人,硕士生186人,本科生775人。

学院确立了“厚学强术、德高志远”的办院理念和重视理论基础,强化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哲学为基础、以政治学为支撑、以公共管理为发展空间”的办学思路,在不断提高各专业、各层次办学质量的同时,努力加强学科、学位点建设,拓展学科、专业发展空间。近年来,学院加强与省外、国外有关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先后有多人次赴国外或省外知名高校访问、进修,并邀请海内外高校的知名学者到学院授课,初步形成了开放式办学的局面。

近三年来,学院教师在科研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出版专著30多部,发表论文400余篇,有6部教材被列入国家“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并有多人次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和教学成果奖,每年取得多项国家社科基金或省部级课题。

教学方面,学院积极应对高等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狠抓教学质量这个核心环节,注重教风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教学、科研氛围与环境;学生工作方面,学院以党委为中心,充分发挥院团委和学生会的作用,强化院、系、班三级学生管理,成绩显著,几年来本科生考上研究生、硕士生考上博士的人数逐年增多,学生平均一次性就业率近90%,团学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为学生创造了施展各种才能的广阔舞台。近年来,先后有多人次在“挑战杯”和其他重要竞赛中获得好成绩。

哲学专业

哲学专业是学院办学历史最长的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良好哲学专业素养,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较强社会适应性的高层次理论人才。

毕业生适宜到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机构、企事业单位,从事行政管理、政策研究、教学科研、宣传推广、文秘写作、编辑采访、信息咨询、文献研究等工作,也可继续攻读相关硕士学位。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

政治学是云南大学历史悠久的专业之一,1925年开始招收学生。本专业培养具有一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政治学与行政学基本理论和相关专业知识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生毕业后可在党政机关、新闻出版机构、企事业和社会团体等单位从事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也可继续攻读相关硕士学位。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备较全面扎实的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专业知识及其应用能力,掌握现代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可在民政、劳动、社会保障和卫生部门,工会、青年、妇女等社会组织或团体以及其他社会福利、服务和公益团体机构从事社会研究、劳动与社会保障、政策调研、行政管理、社区发展与管理、社会服务、评估与操作等工作,也可以在教育部门从事教学、研究或管理工作。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有公共精神,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公共事业管理技术与方法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可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等公共事业单位及相关专业从事管理工作,也可继续攻读公共管理硕士或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相关单位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行政管理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办公室管理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社会工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可到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从事行政、办公室、宣传、教育、公共关系和具体业务工作,也可继续攻读相关硕士学位或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公共管理学员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抗日战争期间。费孝通等一批著名的学者曾在社会学系任教,开设有关政治学方面的课程。自1960年成立政治系以来,招生40余届,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人才达1600余人。他们大多数都已经是各条战线上的理论骨干或专业人才。其中有的是国内相关学科的知名学者,有的成为党政机关重要领导干部,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建院后,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按照学校对学院教学、科研职能的定位,确立了“学术兴院、教研并重”的办学理念,在不断提高各专业、各层次办学质量的同时,努力加强学科、学位点建设,拓展学科、专业的发展空间。自1999年以来,新增本科专业3个,新增硕士点6个,并实现了博士点的突破,还取得了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硕士授予点。

近年来,学院加强与省外、国外有关院校的交流,先后有多人次赴国外或省外高校访问进修,并邀请国外或省外高校的著名学者到我院授课,初步形成了开放式办学的格局。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