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建中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6-20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一千万元背后的故事——记华南理工大学杰出校友蔡建中先生

2009年03月10日 23:19:25

蔡建中校友[1]

2005年11月20日下午,风景秀丽的东湖之滨,新落成的励吾大楼在阳光中巍然耸立,熠熠生辉,醒狮在这里欢蹦乱跳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嘉宾。大楼前宾客如云,人声鼎沸,气氛热烈。正如大楼前巨幅对联所说:东西湖畔欢声笑语齐贺琼楼落成,南北校区喜气洋洋共庆母校华诞。其间,蔡建中校友为本座大楼捐资1000万港币,充分体现出他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情怀; 蔡建中校友表示,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华工让我懂得了思考,懂得了人生。捐助母校我只是个领头羊,我们每个校友都有共同地(的)愿望--希望华工更好,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华工校友更多地回报母校。他为母校赢得了良好声誉,他的爱国、爱校举动将激励更多的华工人投入到华工的建设中去。

说到蔡建中校友,将时光倒流到70多年前。1934年,蔡建中出生于广州市一个书香门第,殷实之家。1948至1951年蔡建中在由美国人创办的教会学校广州市培英中学西关分校读小学及初中,对西方的科学,音乐,体育,美术有了初步的接触,并产生兴趣.在学校的时候,就一直是管弦乐队及田径队的成员,他曾经是广州学生管弦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及乐团指挥,他的音乐老师是赵亮祖老师,及广州市田径代表队的成员.广州市400米中栏记录的创造者。1956年在广州第六中学高中毕业,考入华南理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

1957年10月底,第一届全国田径运动会在南京刚刚落幕,广东省田径队代表、400米中栏省市纪录保持者蔡建中同学,带着荣誉和兴奋的心情,回到母校,正准备新一年学习的开始。但开课不久,噩梦就降临到蔡建中同学身上。他糊里糊涂地被打为“右派分子”,受到停学处分,并被派到广州重型机械厂转炉车间属下农场劳动。人们不禁要问,一个品学兼优、学校的杰出运动员,为什么会打为“右派分子”呢?这可能是因为他不但热爱运动,还是小提琴的高手,每天下课后到运动场锻炼回来,总会拉上数十分钟的小提琴,才开始自修,每天早操后也是如此,从不间断。可能由于这种爱好和所拉的乐章不为当时政治气候所接受,加上“右派”是以班的人数比例定名额的。所以,当时选“右派分子”的时候,他正出外比赛,也就不幸被选上了。

在重机农场劳动期间,蔡建中负责运送有机肥及割草作为鱼塘的饲料。他一直在思考自己的前途,领会人生成长的真谛。没有气馁,没有仇恨,没有灰心。他曾经说过,在人生最低潮和最黑暗的时刻,也正是黎明与新机会的开始。所以他默默地盘算着自己以后的人生方向,正确分析自己当时的处境,在劳动中表现突出,深得当时农场及重型机械厂领导的信任。1958年,由于历史的原因,使对建筑学已经入了门的蔡建中不得不恋恋不舍地离开大学,走向了社会。

1962年初,正当人们在饥饿边缘挣扎、政治气候比较宽松的时候,蔡建中利用这个时机,随着当时南下到港的人潮,离别了土生土长的故乡和家人,含着泪水,只身来到了人生地不熟的香港。他知道,只要有毅力、有勇气,凭着华南工学院培养出来的坚定不移的精神,及多年在运动场及农场上练就的好体格,要在香港这个华洋云集的地方闯一条出路,是完全有可能的。

蔡建中来到香港不久,就认识了不少华南工学院的校友。当中大多是早年回国一起学习的学长、学弟、师姐、师妹。在建筑系同学的帮助下,他不久就在建筑公司找到地盘监管的工作。由于当时香港经济正处于跃升的初期,建筑业十分蓬勃。所以华工人特别是建筑土木系的同学,均不难找到谋生的工作。经过一两年的努力,蔡建中同学建立了一定的社会及人际关系,并积累了一定的资金,他开始考虑人生的终生大事——成家立室及自行创业。

1966年,蔡建中校友与在香港的同门师妹、化工学院的罗爱梅同学共结连理。他们在中学时期早已认识,可算是青梅竹马。但由于在大学期间大家选修不同学科和专业,接触的机会很少,失去了继续发展的机会,及至在香港见面后,双方才重燃爱火,最后喜接连理。婚后不久,蔡建中与友人合作开设了香港最早期的针织染厂——高泰染厂。但由于当时资金不充足,公司虽然能赚到钱,但只够用来滚存再投资、扩大生产,所以家庭生活仍然十分清苦,幸得他太太在背后默默支持。难怪在华南理工大学50周年校庆的企业家论坛中,蔡建中校友说,他最成功的不是在企业上的成就,而是能觅得在背后支持他的伴侣。

1966年中国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一切生产几乎停顿。香港是中国的南大门,所有外国商人到中国订购货物都经香港,由于在中国订购不到货物,转而在香港订购,香港的轻工业由此起飞,尤其是纺织漂染业、制衣工业。地产市场则因中国的政局不明朗而停滞。在这个历史时刻,蔡建中把握机遇,及时由建筑行业转入漂染行业。

1969年他和朋友集资港币15万元开设高泰染厂,当时由于各行各业的订单都汇集在香港,工业厂房一时供不应求,结果他们在多层工业厂房的四楼租了7000多平方英尺作为生产之用。过去一般漂染厂因排水及排蒸气的问题,大多都只能设于地面层,由于蔡建中熟悉建筑设计,把一切问题都解决了,而且把厂房的利用发挥到最有效的水平。漂染本来不是他的本行,幸好当时有两位华工校友刘家汉、霍建立在香港一家德国赫司特染料公司的化验室工作,给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指导,更重要的是给了蔡建中信心。后来霍建立干脆辞去了大公司的职位来蔡建中这间小厂任厂长,使工厂第一年的利润即超出投资的两倍。蔡建中信心大增,决定将所有利润投资到生产设备及扩大生产上去。

有了第一年的良好开端,大家更加斗志激昂,厂房面积很快增加到一万平方英尺,生意额在第二年又增加了一倍,建厂时只有30多个员工,至第二年已经增了一倍,之后工厂每年的营业额都在不断地倍增,厂房不断地扩充,员工不断地增加。每年的盈利工厂都用来扩大再生产,从来不会因为盈利的倍增而产生逸乐的思想。蔡建中与厂长们还是保持原来开厂时的艰苦朴素精神,和员工打成一片。最大的转折点是在1988年,他们公司由私人有限公司而转为公众公司。由于中国改革开放,香港很多工厂都搬到大陆生产。由于内地的土地及劳动力都比香港优胜,促使各行各业在内地设厂的竞争能力大增。蔡建中他们认识到公司的发展速度已经不能再依靠利润及银行信贷来发展,而且公司经过差不多20年的发展在社会上已得到各界的认同。经过多方面的研究,并得到商业银行的支持,决定把公司由私人股份有限公司转为公众公司,并发行股票,公开在市场集资,这为公司扩大再生产,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当时公司全年的营业额已经达到8.5亿元,纯利为8000万,向市场发行新股集资即达1.3亿多元。此举使公司的发展在资金的筹集及社会的支持方面走进一个新的里程。蔡建中他们除了在香港继续发展外,又和内地及香港一些中资机构合作,在东莞长安镇开设福安纺织染整厂,第一期投资及1.2亿港元,厂房设计完全由华工建筑系及建工系负责,保证了质量与速度,仅在一年的时间就能投入生产,之后还在不断地扩充,所有的厂房仍是由华工代为设计。如今已投资约10亿港元,员工已发展到3600人。香港仍保持约有2000员工,去年的营业额接近30亿,利润达到2亿港元。最近,蔡建中他们的公司还向海外发展,和斯里兰卡当地的商人合作开设织染厂,投资2000万美元,蔡建中他们的公司占60%,并负责生产及管理。

蔡建中先生是一个重情义、重感情的人,他念念不忘中学及大学的母校。蔡建中先生在香港已经生活了30多年,在事业上步步进展,建树良多,但他依然时时怀念着30多年前伴随他成长的广州,怀念着培育他成长的学校,更怀念着一点一滴给予他学识和智慧的老师们。“文化大革命”后,大陆实行改革开放,各种政策宽松实在,于是蔡先生经常往返于穗港的旅途中。

他把自己的成就归功于母校的培养,并把成功的经验和果实与母校分享。他曾为广州市的中学教育提供赞助资金和建议;曾为母校捐献数百万元;连曾教他小提琴的何安东老师所在的广州培正中学,也获捐献近百万元的何安东音乐奖学基金;他还分批邀请广州各中学校长到港考察、学习及交流。

广州市第六中学是蔡建中青少年时代学习时间最长的地方,蔡先生对它更是一往情深,在这间学校里流传着许多关于他尊师敬师的故事。一次他去拜望已退休的傅老师,交谈中知道老师多年写成一本诗稿很想出版,但又苦于经费不足。蔡先生爽快地接过老师的诗稿,带回香港,把书印好,不久即送到老师手中。傅老师接过了诗集,激动得老泪都快掉下来了。六中文工团缺乏乐器.蔡建中对校长说;"您要什么,尽管出声,我帮你们组建管弦乐队好吗?"有一次,蔡建中回校参加校庆,了解到过去他的老师有许多还没去过深圳,即包车陪老师们到深圳畅游两天,虽然时间对于他来说是那样宝贵,但他却为能尽了一点报答老师培养之恩的心愿而感到格外舒畅。

由于他对广州教育的贡献良多,1998年他被授予“广州市荣誉市民”,树立了“教育企业家”的良好形象。这一切不但是华南理工大学校友的光荣,也是香港及广州市民的光荣和榜样。

30多年来,蔡建中校友一直关心和支援着母校华南理工大学的发展。母校华工校庆,他几乎年年到来庆贺。他从小爱好体育运动,曾在华工校运会上有过跨栏破广州市运动会纪录的惊人成绩,因此对母校的校运会更是情有独钟,争取亲临观看并给予经费上的支持。学校教育事业要发展,基本建设要扩大,蔡先生又尽力给予物质和资金的帮助。华工领导和师长到香港考察,他定挤时间热情接待与安排,使出访者尽兴而归。1994年《华南理工大学史》面世,他爱不释手,一下子就定购100本,以作送友佳品。母校老教授夏昌世以多年。心血凝结成的著作《园林述要》出版缺乏资金,蔡建中得知后,愉快地承担了全部出版经费,并在多位校友的全力支持下,使这本珍贵著述在1995年校庆日与读者见面,已届耄耋之年的夏老对此感激不已。

由于蔡建中先生对母校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在华南理工大学成立50周年之际,蔡建中校友夫妇慷慨地为母校未来的科技大楼捐出港币1000万元。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