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叶凤尾藓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6-21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学名 Fissidens wichurae.

科名 凤尾藓科 Fissidentaceae

属名 凤尾藓属 Fissidens

中文名 狭叶凤尾藓

中文异名

描述 Fissidens wichurae Broth.et Fleisch.,Hedwigia 38:127. 1899;Chuang,Journ.HattoriBot. Lab.37:445. 1973;Lai and Wang-Yang,Taiwania 21(2):183. 1976;Li,Acta Bat.Fennica 129:24.1985;Redfearn and Wu,Ann. Missouri Bot.Gard.73

(1):188. 1986.

植物体细小,黄绿色,丛集垫状。茎单一,连叶高2-4mm,宽约3. 5mm;腋生透明结节明显;茎中轴不明显分化。叶13-15对,排列较紧密;下部叶极细小;中部和上部叶远较下部叶为大,线状披针形,长1. 3-1. 5mm,宽0.2-0. 25mm,先端狭渐尖;背翅基部楔形;鞘部约为叶全长的1/2;叶边近于全缘,分化边缘仅见于鞘部的下半段;中肋粗壮,略透明,黄色至褐色,短突出;前翅和背翅细胞四方形至不规则六边形,长4-8μm,薄壁,不透明,有多个细疣;鞘部细胞与前翅和背翅细胞相似,但较大而壁稍厚,靠近中肋基部的细胞疣较大而数目较少。

生境 生于林下土上。

产地 台湾:台北县,Iwatsuki 365 (NICH)。

分布 中国,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

作者于1983年在芬兰撰写"A Revision of the Chinese Species of Fissidens”时,发现1981年采自广东省鼎湖山的标本(李植华、林邦娟156)酷似Fissidens wicharae Broth.et Fleisch.,但该标本的植物干时较平展,腋生结节极明显,叶片的分化边缘贯达整个鞘部,叶细胞的疣较密,从而有别于F. wichuraeo作者当即把该标本寄往日本请教Z. Iwat-suki。经他鉴定是F. wichuraeo于是,作者在1985年发表上述专著时,据此报道广东省鼎湖山有本种的分布。其后Z. Iwatsuki (1987)根据他于1984年访华时在鼎湖山所采的标本(Iwatsuki and Lin 19704)报道了中国新分布种F. kinabaluensis Iwats.。作者将该标本与采自同一山区的另一号标本(即上述李植华、林邦娟156)作比较,发现两者没有区别。因此,作者在1985年于上述专著中报道广东省鼎湖山有分布的F.wichurae实为F. kinabaluensis。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