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太奇影视协会
风生水起,心随影动!
随着影视艺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大众对影视文化的热爱和接受,为响应教育部提出 “高雅艺术进校园”口号,我们成立一个与影视文化息息相关的社团:“蒙太奇影视协会”。力图为同学的综合素质教育起到一点作用,拓展育人时空,清除盲点,提升同学们的教育品位,文化品味。
影视的审美心理与建构学生的创造性关系密切。放眼全球化大潮,滚滚而来,银屏审美及文化的风信标正指向着未来,追赶时代大潮,需要有激流勇进,敢于创新的弄潮儿,影视创作如此,影视审美如此,而学生的成长更是如此。
影视,可称人类艺术殿堂中最年轻的缪斯女神,她蕴藏着巨大的神奇魅力,是各种视听艺术中青少年学生最喜爱的艺术形式。影视的审美心理与建构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关系密切,且意义深远,影视与观众学生之间的审美关系,既是影视观众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之一,它不仅有助于影视艺术家提高自己作品的美学价值,而且也有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从而建构自己的创造。
我们……
指导老师;佘敏『人文社科系团总支书记』
会长:李栋
副会长: 周浩 张立
秘书长;朱单 肖羽峰
财务部;李勇 周立尼
组织部;潘海 李星宇
策 划部;胡兴波 程志伟
宣传部;吕艳梅 廖弋
外联部;郭虎 骆鹏程
资源部;杨桥 沈越
技术部;谭喜林 李栋
老无所依影评:
影片的结局有点出乎意料,也给了观众一个具有挑衅意味的深思,《老无所依》的背景是已演变为可容纳更多暴力和无视法律的现代美国。贾维尔·巴登用一
种狼狈的方式逃脱了汤米李·琼斯的追捕,在一个完全堕落的世界里,暴力的元凶至始至终都逍遥法外,黑色气息从来就是科恩兄弟的拿手绝活,一种残忍的幽默,绝望也能变成笑声。
科恩兄弟的作品在《保龄球绑架案》之后明显减少了血腥和暴力,变得更加轻巧调侃,《逃狱三王》,《真情假爱》和《师奶杀手》都是在巧合与智慧中周旋。《冰血暴》和《保龄》里多少还有一些推理片的影子,而给观众更多印象的则是影片中赋予的冷酷和讽刺。幸好,这次科恩兄弟又回归到了早期的路子上,在恐惧中寻找一种灵感,用暴力来解决所有的悬念。
从斯蒂芬·布塞米到乔治·克鲁尼,再到贾维尔.巴登,科恩的男主角不断在正常和变态之间摇摆,这次就把曾经‘深海长眠’的西班牙人变成了一个恶魔,一个
毫无理由的冷酷杀人狂。巴登演活了这种从里到外透出的死亡气息的人物,或者用他自己的话说:“一看就知道他是疯的,但又算正常,看上去动作很少,有点像‘终结者’,但是带着一颗破碎灵魂的终结者。”
这个有着一头可笑发型的杀手奇古尔,从一出场就是杀戮:最残忍的手法勒死警员,拎着充气瓶一路杀下来,警察侦探店员路人甲几乎一个都不放过,直到最后自己受重伤逃走,所遇到的男女老幼中,只有一个杂货店老板和骑车男孩逃过了毒手。当他极具愤怒要大开杀戒时,只有一个细微的动作能够透视其内心:把头扭到一边,谁也不看。杀与不杀并不是因为仇恨和钱财,而全凭奇古尔无从窥视的内心。毫无道理的杀戮和暴力,更难对抗,也更难追踪,几无规律可循,只是加深了杀手的恐怖背影。以至于本来在片中鼎足而立的警官(汤米.李.琼斯),第一次面度连环谋杀案束手无策,只能倚老卖老的说说冷笑话,成了旁白者,标题里的‘Old man’。
《老无所依》虽然是改编马克·麦卡锡的同名小说,不再是科恩兄弟的原创,但其风格和线索实在是对了两兄弟的胃口。就和他们的前作《冰血暴》,《保龄球绑架案》一样,所有的情节都是围绕着一箱子钱展开。最精彩的段落无疑是小旅馆里追踪枪战的一幕。在这场戏中,场景,声效和镜头感很容易让观众联想到《伯顿·芬克》,同样是走廊内外的反复剪辑,利用声音来联系整个舞台前后空间,用一种智慧穷尽的恐惧感把气氛推向高潮,随着一声枪响而爆发出来,再跳到另一个追杀场景里。
面对暴力绝对优势,对决成了一面倒的场面,无论是警察,侦探,还是女朋友,路人甲,在巴登面前小有出场都只有倒毙的命。只有乔什布洛林扮演的莫斯竭
尽全力的与之周旋,绞尽脑汁最终还是死于意外。莫斯只是一个想发横财的普通人,而奇古尔则是挥之不去的‘死神’,他的出现伴随着一种压抑和审判。科恩兄弟在气氛的渲染,音效的夸张上炉火纯青,巴登的每一个动作都像是一次沸点。莫斯第一次的贪心,搭上了所有人的性命,想回头都只剩绝望,正应了那句老话“不义之财不可取”。
黑色幽默总是在人生的转折点上立次存照,几秒间就在生死之间走了一遭,科恩兄弟依然在用‘对未来的不可知’来证明世界的残酷。影片中的讽刺也有点宿命性,命运违背了观影经验,选择了巴登。在车祸之后,重伤的杀手依然可以逃离警察的追捕。虽然逃的狼狈,很有些角色对换的喜剧效果,但也寓意着暴力才是美国唯一的生存方式。
10、结尾处,正如很多人看出来的一样,杀手用大额钞票买骑车少年的衬衫,而与之前莫斯在美墨边境处遇见三个青年时的极为相似。而且当时其中一个还问莫斯:是否是发生了车祸?当然他当时并不是因为车祸,可在这里,杀手却是。而如果科恩要用两位主人公行为近似性来完成这种近于晦涩的隐喻,他就必须要制造一起车祸。但是否,车祸本身的戏剧性功效,是导演唯一的创作意图?不是。至于为什么不是,下面会有说明。
有人问,为什么杀手没有杀两个男孩?一方面,这破坏了导演需要的行为近似性,二也许更有道理。使警方只把这次撞车当作是一次普通交通事故。而杀死了男孩,案情性质就不一样了。再次表现,对于一个高明的职业杀手来说,保全自己利益永远要放在嗜血本性之上。
9、杀手的确杀了莫斯的妻子。因为下一个远景镜头中,从屋内出来的杀手,抬起脚看了一下鞋,看鞋的原因,是洁癖。这在第一场汽车旅馆杀戮中脱鞋脱袜、开枪杀第三个墨西哥人时拉起浴帘,以及在杀死卡森威尔斯的房间里接电话时抬起双脚避开流淌过来的血流的时候都有交代。
并非是像莫斯妻子猜测的那样,杀手横竖都要杀她,投币只是猫吃老鼠的前戏。也就是说,她的确因为猜错硬币而被杀。而这一论断,呼应点来自于前段在便利店与继承了丈人家的财产的老板的对话和投币的情节。那个段落用相当的篇幅表现了杀手的个性之一:他极其讨厌行事思维混乱的人。所以他对那个语无伦次,吵吵着要提前关张的小商店老板起了杀心。但是,由于此人并没有像之前的两个开车过客,不幸成为他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必杀对象,所以杀手给了一个投币的机会。同时,对杀手此个性的描写,也呼应了,当莫斯的房东胖女人,态度坚定地不透露信息给他时,杀手为什么放过了她。因为她属于杀手欣赏的那一类。所以可以说,杀手并非随性的逢人必杀。他依然有自己的笃定坚持的原则和行为规律。
不过,投币应该只是杀手临时决定给莫斯妻子一个机会。他来的真正目的是出于对于原则的坚持。之前电话里,他曾经用其妻性命于莫斯作交换,但被对方拒绝。所以他认为,莫斯等同于让他一定要来执行对其妻的死刑。这是杀手的原则。不禁使人想起了《独行杀手》的结局,阿兰德隆也因为要履行自己作为杀手的原则,举枪对准了那位黑人歌手。虽然,枪内并没有子弹。
8、杀手回案发现场拿钱一场戏。警长看见了被撞掉的门把手,想起了在莫斯家中沙发上所见,因此掏出了枪。而进入屋内之后,发现杀手已经从后窗
逃走。这才放松下来,收起了枪坐在床上。无意间看见了硬币和拆卸下来壁罩、螺丝。暗示杀手已经拿走了钱。而为了使观众可以更顺理成章地做出这个推断,导演通过稍早之前警长与当地老警官的对话也交代了,警方第一时间并没有发现这个藏匿处。
不过这段情节在时间跨度的上似乎出了点逻辑问题。当警长拔枪时,镜头曾切换至杀手紧张的埋伏在屋内角落。可是当警长并没有等待片刻便推门进入,杀手却已经跑了?这动作也忒迅捷了点吧?
7、跟踪并从其岳母那里套出莫斯下落的墨西哥人,属于影片最早的荒漠大火并的毒品交易的当事方。倒在屋子内的花格衬衫的小胡子男人是莫斯。如果这个都要怀疑的话,怎么解释当莫斯妻子到来后,警长的无言的脱帽致意和她的哭泣?泳池里的女人是被墨西哥人打死的。而之所以要把警长到来和墨西哥人的逃窜紧紧连在一起,无非就是不给杀手在这个间隙中有趁乱拿走钱的可能。并为之后警长返回犯罪现场险些遭遇杀手的情节,提供一个合理的借口。
6、威尔斯和之前带着杀手到荒漠的两人的被杀,都是因为他们破坏的杀手的独往独来的行事原则。特别是威尔斯,他是在老板发现这个杀手异于常人的疯狂之后被派去的。而这也触怒了杀手,导致老板被杀。
5、威尔斯发现莫斯的钱,是通过敏锐的跟踪和推断力。他笃定莫斯无法将一大箱钱带过检查站。而留在高栏旁的啤酒罐(啤酒罐是莫斯买衣服时,对方的赠品)则帮助他进一步定位到了目标。而威尔斯的对于周遭细节的观察力,在早先时候的一段对白中有交代。他数了雇主发现大楼电梯少停了一层。
4、制造汽车爆炸,转移视线,然后敛去所需的各种处方药和医疗设备,显示了杀手的冷静和老道。更表明了,他的的滥杀无辜的行为,并非来自冲动。
3、莫斯在第二次旅馆逃往中,显示出其机警果敢一面,但也有莫名其妙的低智商举动。首先,他躺着床上,睡不着时隐约感到事情不妙,随即检查发现了夹在美钞里的跟踪器。而早些的段落中,他也同样是躺着床上,想起了要再去荒漠走一遭,给那个垂死的人送水。只不过,这一次的对着天花板冥思暂时救了他的命,而上一次从根本上导致了他的悲剧命运。在此,科恩用了同样的镜头、角度表现莫斯的思考。而前面段落中,在莫斯的房间内科恩也用了同样的镜头表现,透过在半掩的窗帘投射来的阳光,电视屏幕上映衬出的对面沙发上坐着的杀手和警长影像。其中有何寓意?大家可以展开讨论。
接着说莫斯。他发现了跟踪器,也听见了异样的响动(杀手枪杀了旅馆前台),并拨了电话确认,然后关了灯。可是随后他做了一件非常低级事:正对着门,坐在床上,持枪等待。显然在那种局面下,你或是藏于门侧,或是躲在床下(也可持枪对着门),或是隐蔽在角落的家具后面,等等。各种方案都要比这个威襟正坐来的稳妥。而事实也证明,正是这个傻的离谱的行为导致他的受伤和逃往。
不过,之后莫斯的智商又高了起来,他跳窗后没有沿街外窜。这样杀手就不可能跟进屋内从窗户向他开枪。反入旅馆,略微等待一下,看对方是否从楼梯下来,然后进行反击。不错!而一看没有动静,马上穿过后门属合理的选择。之后,在杀手继续追杀的情况下,急中生智将汽车撞向路边。伪造已被击毙汽车失控,非常高。并因此反伤杀手。
2、影片最精彩的是,莫斯的第一次汽车旅馆逃亡。他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藏匿了钱箱之后离开,但是在搭乘出租车返回后,发现旅馆外多了卡车。进而发现自己的房间里有人。他知道出了问题。但是这时他很冷静,没有仓惶逃窜,而去买了枪和长杆,并让房东颇为费解的租了另外一间客房,准备勾子行动。同时,杀手也在赶来。
这个段落有两个疑问:一、墨西哥人如何跟踪到的莫斯,也根据跟踪器?可是如果毒品交易是:钱和毒品两方。而雇用杀手的老板和墨西哥人分属不同。那么为什么墨西哥人方面,也会有本意杀手一方才有的钱箱的跟踪器?二、墨西哥人在屋内的状况,有些蹊跷。以至于IMDB上有人问:为什么三个墨西哥人一个人躺在床上,两个人在浴室?他的意思是:不像在翻箱倒柜的找钱,而是真的像在住店。
注意,科恩在杀手赶到之前,加入一个小插曲:他开车时,随意掏枪射杀停在桥栏上的乌鸦,没中。那么,这种失手是否,如影片开始时,莫斯在荒漠的射鹿未果一样,隐喻了当事人其命运也已经悄然开始改变呢?从从时间进程上稍作分析,可以发现乎两人确有相似的行为轨迹:
莫斯杀鹿未果、然后时来运转,渔翁得利地荒漠追踪伺机(看表、坐等)拿到钱->
杀手杀乌鸦未果->
莫斯侥幸逃生,花钱买路人衣服,最终被杀->
这次时来运转的是杀手,他渔翁得利地,也是伺机地(等天黑)拿到钱->
随即,杀手开始面临失控,被车撞,侥幸逃生,花钱买路人衣服……
杀手没有被杀,仅仅因为影片此时结束了。可这场对于“高于一切的”金钱追逐游戏却没有因此结束。下一个追杀、逃亡、被杀的循环,在前一个尚未完结时就已经展开。等待着杀手的,将会是同莫斯一样的宿命。而这似乎才是导演要在影片结尾所表达的主题之一。
1、最大的争议来自于莫斯为什么要回荒漠。因而良心发现而赶去垂死之的墨西哥人送口水喝?这个理由实在牵强。因为,墨西哥人显然不是因饥渴才不能动弹困在车中。所以就算给他一大桶水又能如何?或许是,莫斯本无意救他,但是出于对得到意外之财后的为了寻求某种内心平衡。明知道此人必死,但还是去满足他最后一个心愿?……无论如何,莫斯的这个行为,招致了杀身之祸。
影片《老无所依》给人的感受,有如开弓前的铁矢,喷薄前的火山,张力惊人;绵绵的忧伤和深刻的人文反思细密地编织在扣人心弦的情节中,配以劲道十足的黑色幽默,实在是文学和电影艺术的又一次完美握手。这是导演科恩兄弟迄今为止最棒的一部电影,一部血腥、沉重但是经典的作品,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它将拥有震天喝彩和狂飙的票房成绩
影片的背景设定在1980年,其实故事很老套:一次毒品交易,巨额金钱,有人席卷不义之财溜之大吉,黑道众人喋血追杀。原著用德州方言写就,描绘了一幅令人过目难忘的美国西部画卷。这片土地上的新兴暴力力量让他们19世纪黑道前辈的传说相形见绌。没有看过原著的观众会牢牢盯住电影屏幕,无暇旁顾,或许会因不敢看下去而转开视线。熟知原著的观众更会对科恩兄弟的编剧和导演才华感到惊奇:本来沉郁苍重的小说竟然能被改编得处处闪现天才机智和黑色幽默的光芒,而原著体现的深切人文关怀却一点都没被牺牲。贾维尔·巴尔登(Javier Bardem)的表演活灵活现,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的黑道人物齐格(Chigurh),这类形象在近年来的屏幕上已经很少看到。冷血的齐格初看简直是幽默的绝缘体,他向人问路或是杀人时都是同样一副波澜不兴的腔调。但科恩兄弟正是借此来表现体现在这一角色中的黑色幽默。而琼斯的演技更是没话说,麦卡锡小说的人物简直就是用他做的原型。他在片中扮演一位傲骨铮铮的老治安官,对现实非常失望,演绎得非常出色。
蒙太奇,邀你共享快乐之旅……
携手傲游世界影台,放飞青春影人梦想……
风生水起,心随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