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晓芃
曾晓芃,男,1963年1月出生于江西南昌。2002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学系,获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消毒与有害生物防制所副所长、主任医师(研究员)[1]。
目前业务领域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对蚊、蝇、蟑螂、鼠类等病媒生物的监测,开展有关防制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特别是针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展进行相关调查与防制工作,为奥运害虫防制行动规划及预案的制定提供依据;二是开展杀虫剂抗性监测与检测技术研究,重点在蟑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以及快速检测诊断技术;三是参与全国和北京市病媒生物防制标准及防制规划的制定,为社会提供虫害防制技术指导、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等。目前主持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研究课题《我国重要病媒生物控制技术标准的研究》,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预防医学研究基金3项课题,重点进行德国小蠊CytP450抗性基因的分离及抗性的基因诊断、生化抗性快速检测技术、蟑螂危害与鼠情状况调查及防制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学术团体主要任职
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鼠害与卫生虫害防制协会副秘书长,中华预防医学会媒介生物学及控制分会常务委员兼蟑螂防制学组副组长,农业部农药登记药效试验岗位认证评价专家,北京农药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爱卫会有害生物防制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昆虫学会常务理事兼医学昆虫学组组长,北京市有害生物防制服务机构资质等级认定评审委员会委员,北京预防医学会消毒与病媒生物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医学昆虫及寄生虫学报》和《中华卫生杀虫药械杂志》编委。
博士学位论文简介
题名:德国小蠊抗药性机制及细胞色素P450基因检测的研究
研究生:曾晓芃
所属院系: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昆虫学系
指导教师:高希武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
学科专业:植物保护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研究方向:昆虫毒理学
摘要:
本文对德国小蠊抗性生化机制、CytP450基因及光谱特征等进行了研究。经测定,H品系对二氯苯醚菊酯和敌敌畏的抗性系数分别为5.38倍和6.97倍(KT50),D品系对氯氰菊酯的抗性系数为5.31倍(KT50)。同一野外品系用药膜法测定,对二氯苯醚菊酯、溴氰菊酯和氯氰菊酯的抗性系数分别为6.93、13.85和5.60倍(KT50);而用点滴法测定,抗性系数则分别为22.17、64.32和27.03倍(LD50)。不同野外品系AchE和GSTs活性呈现差异。抗性品系CarEs活性比敏感品系高,但对α-NA的亲和力小;两种品系对α-NA的亲和力均大于β-NA。8种野外品系CarE活性和CytP450含量均高于敏感品系,幅度分别在1.23—2.83倍之间和1.11—7.78倍之间。首次报道德国小蠊CytP450 CO差光谱研究结果。敏感品系在450nm处有一明显特征峰,而抗性品系450nm吸收峰受到强烈抑制。9种野外品系CytP450 CO差光谱存在差异。5种野外品系的λmax 较敏感品系要高出1.73nm—7.02nm,1种野外品系λmax低于敏感品系0.16nm.。依照已报道的CYP6K1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通过RT-PCR对德国小蠊抗性品系中的特异性基因片段进行了克隆与测序,扩增出1017bp的基因片段,经与Genbank中注册的CYP6K1比较,发现有99.4%碱基相同,只有6位碱基存在差异;而推导的338个氨基酸序列则有99.1%的氨基酸相同,只有3个氨基酸位点发生了突变。该序列包含了3个P450蛋白的高度保守区,这表明克隆获得的基因片段是CYP6K1基因。
关键词:德国小蠊、抗药性、生化机制、细胞色素P450光谱、细胞色素P450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