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海

中科院副院长男,1956年出生于山西静乐。化学工程专家,博士生导师,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科院副院长。
1982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热能工程专业,1984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87年在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2001年改名为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后赴美国纽约城市大学化工系和瑞士联邦理工学院机械系做博士后研究。1990年回国后在中科院过程所工作至今,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所长等职。1994年获首届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支持,1996年获香港求是科学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和第三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现任中国颗粒学会理事长国际期刊Power Technology编委、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和Advance in Powder Technology国际顾问组成员。
。2004年2月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
主要学术成就:一直从事颗粒流体系统量化设计和放大的研究。通过认识非均匀结构、状态突变和多态现象等问题,提出量化非均匀结构的多尺度方法,建立了局部结构的极值判据、整体分布的稳定条件以及状态突变的临界条件,从而形成了能量最小多尺度(EMMS)模型。在推广和扩展上述理论中,实现了EMMS 模型解析求解,建立了工业设计的软件包;阐明了两因素控制的系统中控制因素之间的协调导致有序结构,表达了其稳定性条件与各因素极值趋势之间的关系,并经计算机仿真验证,形成多元分解和机制协调为核心的研究多相复杂系统的多尺度方法。在工业中得到应用。此外,结合上述研究,他通过优化光纤排列,发明了颗粒浓度线性响应的光纤探针,又将其与动量探针复合,实现了瞬时颗粒浓度和速度的同时测量。发明了小型燃煤设备中通过解耦燃烧抑制NOx的无烟燃煤技术,开发了系列产品。申请16项专利并得到应用。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三等奖各1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目前兼任国家“863”计划能源领域专家委员会主任、全国青联副主席、中国颗粒学会理事长。还兼任著名国际期刊Powder Technology编委, Advanced Powder Technology和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的国际顾问组成员。
管理工作业绩:1999年担任所长以来,致力于现代化研究所管理规律的探索,健全系列规章制度,逐步实现管理规范化,重视发展战略研究,抓住时机,调整研究所研究方向,推动研究所由化工冶金向过程工程的扩展。积极倡导和实践创新文化,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使研究所出现了新的发展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