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培彦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6-21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黄培彦[1],男,汉族,广东开平人, 1952 年 10 月生,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力学学科带头人,桥梁与隧道工程学科带头人。 1977 年 1 月毕业于重庆大学机压专业, 1983 年 1 月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华中工学院固体力学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 1986 年 1 月起留学日本, 1990 年 3 月博士于研究生毕业于日本横浜国立大学材料强度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1990 年 4 月至 1994 年 11 月分别在日本日立公司机械研究所、千代田化工建设公司综合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并任客籍研究员。 1994 年 11 月回国在华南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道路与桥梁工程系工作, 1995 年晋升为教授, 2000 年 6 月被评聘为博士生导师, 1998 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工程力学系副主任、道路与桥梁工程系副主任、华南理工大学科研处处长。兼任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力学学会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工程应用专业组组长、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疲劳、断裂与损伤专业组副组长、广东省公路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桥梁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道路工程学会常务理事(特邀)、《力学进展》编委、《实验力学》编委、《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编委。 1996 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

近年来主要从事固体力学、桥梁工程等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国内外学术界有一定影响的研究成果或研究方向为: 1 )断裂理论在复合材料及桥梁工程中的应用; 2 )旧危桥评估及加固新材料与新技术;3 )三维疲劳裂纹扩展理论及应用。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纤维薄板与混凝土构件界面剥离断裂机理的研究》、《随机载荷下纤维薄板与混凝土界面的疲劳破坏机理研究》、《热—力耦合下预应力纤维薄板增强混凝土构件疲劳破坏机理的实验研究》、广东省重点攻关项目《纤维薄板增强混凝土构件的研究》、广东省交通厅重点科技项目《广东省公路旧危桥承载能力的检测、评定方法和加固技术研究》等科研课题三十多项。在 Engg. Fracture Mech.、Fatigue Fract. Engng.Mater.Struct.、Trans.Of the JSME、Probab.Eng.Mech.、Key Engineer Materials、《固体力学学报》、《实验力学》、《桥梁と基础》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20余篇。主要论文有《 Simplified estimation equations of J-integral for surface crack under bending loads 》、《 Experimental estimation of the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of fatigue crack growth lives 》、《Mechanical analysis of stress lose of prestressed FRP laminates for strengthening RC beams 》、《Experimental study on load-carrying capacity of carbon fiber-sheet reinforced concrete 3-point bending specimen with a V-noch》、《21 世纪に向けての中国沿海部における长大桥梁の建设》等。出版《21 世纪固体力学丛书》系列专著(5 部,主编,科学出版社, 2002 年)。主持的科研成果《纤维薄板增强混凝土构件的技术及其应用》获广东省2004年度科学技术奖。《纤维薄板及其应用》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2006),另外2项发明专利申请正在审批中。

主讲“疲劳与断裂力学”、“钢桥的疲劳”、“工程材料的损伤与断裂”、“力学概论”、“钢结构与钢桥”等课程。指导过硕士生 32 名,博士生 21 名,工程硕士 16 名,博士后3名。招收研究生专业及方向为: 1 )固体力学专业博士生(桥梁力学方向;疲劳、断裂与损伤方向); 2 )固体力学专业硕士生(疲劳、断裂与损伤方向;路桥力学方向); 3 )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硕士生(智能结构、桥梁加固方向)。

研究方向:桥梁加固新材料及新技术,桥梁力学,疲劳与断裂力学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