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杰
1.古生物学家许杰许杰,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最早对于笔石的构造、系统分类、演化、生态及含笔石地层的划分对比进行全面研究,是中国笔石古生物学与生物地层学的重要奠基人。在腹足类、三叶虫古生物学方面有很多建树。长期担任地质部及地质科学研究院的领导职务,对新中国地质矿产勘查与科学研究很有贡献。
生平概况
许杰,字兴吾。1901年1月29日出生在安徽广德誓节渡镇的一个农民家庭。祖籍是河南罗山,由于家庭贫困,祖父携带一家老小来到皖南开荒定居。当县城办起洋学堂时,他被送到县立小学学习,因他智力出众,成绩优异,后考上了浙江省立第三中学。他18岁时以优异成绩中学毕业。
许杰毕业那年是1919年,正逢“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消息传到南方,也给县城中学生们带来了生气。反帝爱国的思潮在进步青年学生中广为流传。“兴办实业”、“富国强兵”的爱国主义思想在某些学生中萌芽。许杰正是怀着这种心情,毅然北上,去报考“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北京大学。在入学注册时,听说学地质能办实业,他就毫不犹豫地决定攻读地质学。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2年预科和4年本科的大学生活,在李四光等名师教导下,获得了比较扎实的地质学知识,为今后的地质科研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学习勤奋,多次得到老师的赞扬。在校期间,他就在北京大学地质研究会会刊上发表了题为《地形形成之时期》的处女作。他还积极参加课外学术活动,并加入了中国地质学会。
1925年,许杰在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当时,上海发生了著名的“五卅”惨案,全国各地工人、学生运动此起彼落,预示着一场大革命的风暴即将来临。他婉辞了政府部门的聘请,回到了南方。在故乡开始了以教学为掩护的革命活动。1929年,经前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李四光介绍,进入了地质研究所,开始了他的地质矿产调查和地质研究活动。
许杰初到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时,担任助理研究员。由于在地质学、区域矿产、古生物学、地层学等研究领域的突出成就,于1937年晋升为副研究员。1943年他被借调到云南大学矿冶系任教授。1946年他升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专任研究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1949年许杰任安徽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后任校长。1952年任安徽省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许杰被调到北京,任地质部副部长。1959年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成立,许杰兼任院长,直至“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1979年,地质部恢复,许杰任顾问。1980年任该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他在耄耋高龄、体弱多病的情况下,仍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及各种学术活动、社会活动。1989年7月11日病逝于北京[2]。
笔石地层学
许杰

在他毕生的研究活动中,把大部分精力投入了笔石动物群和含笔石地层的研究工作中。在地质界,一提起笔石,无人不知许杰;同样,一谈起许杰,也无人不知他在笔石研究领域的突出成就。笔石是生存于古生代的一种已经绝灭的海生浮游动物,由于它的化石很像保存在岩石层面上的笔迹而得名。笔石动物群进化快,迁移广,盛衰期分明,成为古生物学中一个重要门类,是鉴别古生代早、中期,特别是奥陶纪、志留纪及早泥盆世地层的十分重要的标准化石。许杰在笔石的系统分类、演化、生态,笔石体的构造,以及笔石带的划分与对比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成绩,为中国笔石学研究做出了奠基性的工作。
许杰首先对中国南方笔石动物群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含笔石地层进行了划分和对比,命名了若干古生代早期的地层;随后,他从生物进化论的观点,从研究笔石体的内部细微结构入手,探讨了笔石的演化过程及其分类;他研究了不同笔石群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进而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来探索笔石群的发育、演化和迁移等问题。他在研究对比中国和世界各地的含笔石地层分布的基础上,提出了地球上笔石发源中心的问题。这些重要论断对研究全球古生代地层及其划分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30年代初期,他进入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以后,主要在长江中下游的安徽、江西、浙江、江苏以及湖北一带进行地质调查。在调查中,他采集到不少笔石化石标本,同行们也向他提供了不同地区的笔石标本。这些为他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30—1931年他的第一批笔石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在国立中央研究院的年度总结报告上,报导了湖北房县、远安,江西武宁,安徽贵池、太平、宁国,浙江昌化以及江苏仑山等地数十种志留纪和奥陶纪的笔石。
1934年,他的第一部专著《长江下游之笔石化石》问世。出版后立即引起国内、外地质、古生物学界的重视。全书用英文发表,附中文摘要和大量图表。详细描述了江西、安徽、浙江和江苏4省一些地区的笔石19属、91种,包括新种35个。建立了宁国页岩3个笔石带、胡乐页岩3个笔石带和高家边页岩2个笔石带;并同国外的含笔石地层作了对比。该书附图是许杰在显微镜下用拉普沃尔斯描绘仪手绘后照相缩放成的,图象清晰醒目。该书无论从科学内容和研究水平,还是从精细的绘图技艺上,都胜过路德曼的《北美笔石》一书,可以同当时的最佳经典著作——爱丽斯和伍德的《英国笔石》相媲美。他所建立的笔石带序列,至今仍被广泛作为地层划分、对比的标准。该书受到国内、外同行的推崇,被誉为具有国际水平的经典之作。
专著发表以后,他又来到安徽宁国县胡乐司系统地测定了庙山至滥泥坞的地层剖面,又采集到大量笔石化石,描述了各层岩性和笔石层的层位,编写了《长江下游之笔石》的第2册文稿,除修改了部分原稿内容外,补充了不少新的材料。可惜文稿在抗日战争中散失了,未能保存下来。他对此一直深以为憾。直到1983年出版《许杰笔石论文集》时,才作了修改和补充。
此后,他又对华南一带的含笔石地层进行了更广泛和系统的研究。1936年他在安徽太平县谭家桥,在宁国页岩之下的绿色页岩中首次发现保存完好的,与英国的笔石化石,对地层对比和笔石研究都十分珍贵。1937年他又在浙江西部的于潜塔山采集到奥陶系上部和下志留统底部的笔石化石,这是中国华南区奥陶系和志留系分界处的第一次重大发现。1947年他通过对皖南、浙西及赣北的宁国页岩中3个心笔石的中国新种的研究,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华南区笔石群与澳大利亚笔石群的密切关系。1948年他与马振图合作,通过对湖北宜都八字脑剖面的研究,首次在扬子区发现刺笔石,并建立了寒武、奥陶之间的宜昌期的3个化石带,其中包括笔石2属9种及亚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在担任领导和繁忙的社会工作的同时,继续对笔石进行研究。他在以后的著作中,已不局限于对属种的描述,更多地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解释和研究问题,使笔石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1959年他研究了湖北竹溪上奥陶五峰组具有特殊附连物的栅笔石和青海柴达木下奥陶统的1个新的笔石群。1964年他与陈培洛合作,对一个十分难得的、保存完好的笔石立体标本进行了精心的解剖,写成《论三角笔石》一文。他们解剖了三角笔石的胞管,再造了四列攀合的笔石体,显示了三角笔石体结构的原理,进一步证明了他1934年提出的将三角笔石归入叶笔石科是正确的,为准确确定其分类位置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1965年许杰发表了关于笔石体的复杂化的重要论文,这是他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研究笔石演化的一篇重要代表作。他从分析内因和外因入手,对笔石体的演化趋向进行了研究。他认为,笔石体由多枝变为少枝,易于漂浮,活动范围大,有利于广泛摄取更多的营养物质,这是正笔石总的演化趋向,也完全符合进化论的观点。但是,有时由于外因和内因的变化,在某些时期,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况,即笔石枝由少增多,由简单变为复杂,也就是说,出现笔石体复杂化的演变趋向。这种复杂化现象在古生代共观察到7次3个阶期:早奥陶世晚期1次,中、晚奥陶世3次,志留纪3次。
许杰认为,发生笔石体复杂化的内因是笔石内部的新陈代谢作用,即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的变化,当作用旺盛,生物体增大,繁殖的个体数量增多;反之,作用衰退,则生物体萎缩变小,繁殖减少。作为笔石体的生活环境条件的外因也是有变化的。在较有利的生活环境下,如海水平静,温度和咸度适当,食物丰富,芽生能力就加强,笔石枝增多。正是由于外界较为合适的生活条件而导致笔石体内部新陈代谢作用的加强,使笔石发生变异。但是生活环境优越的条件不是经常发生的,在地域上也不是普遍的,因而不同时期笔石体复杂化又有其共性和个性的问题。它具体反映在笔石体的增枝方式在不同时期各不相同。早奥陶世末期的笔石体复杂化表现在均分笔石动物群侧枝增多,即以古老的分枝方式“同分枝”进行;从中奥陶世到晚奥陶世末,则表现在纤笔石动物群次枝的发生,即以新出现的“后分枝”方式进行;到志留纪发生的是单笔石动物群以从胞管口部或胎管口部生出的“幼枝”方式进行。这些正反映了不同时期笔石体复杂化的特殊性,即个性。许杰的这些重要论点,对研究笔石动物群的系统分类、演化及笔石地层的划分、对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1976年许杰和赵裕亭合作,对中国笔石科的演化和分类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他们根据国内外资料,按照胞管变形和笔石枝递减的情况,将中国笔石科分为3个演化系列,包括5个亚科,11个属,45个种。
1978年许杰赴新疆霍城果子沟实地考察了奥陶纪地层,观测到笔石分子相互混生的现象,提出了关于笔石动物群发源中心的重要假想。他与黄枝高合作发表了《新疆霍城县果子沟地区下奥陶统的笔石动物群》一文。除建立了3个笔石带(组合带),为天山地区奥陶系划分和对比提供了可靠的化石依据外,着重论述了这一地区带中含有不同笔石的分子的相互混生的情景及其形成的原因。这个混生带可与处于西半球的美国得克萨斯的带对比,并认为两者可能都是从华南和澳大利亚的同一个太平洋笔石动物群的发育中心迁移过来的。
1982年秋,许杰在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笔石专业组第2次学术会上作了题为《中国奥陶纪笔石动物群的特征及含笔石地层的划分与对比》的学术报告。他与黄枝高、汪啸风一起,详细分析了中国奥陶纪笔石动物群的类型和分区特征,指出在世界两大区(太平洋区和大西洋区)之间,还广泛分布有混合过渡型的笔石群,再一次对笔石动物群发育中心和分区的控制因素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探讨。这一研究把中国笔石学科的研究,从广度和深度上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1983年11月,地质出版社把许杰有关笔石研究方面的重要论著11篇汇集成《许杰笔石论文集》正式出版,这是许杰半个世纪来笔石研究的综合成果,不仅丰富了中国奥陶纪、志留纪笔石研究的内容,为中国含笔石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及笔石带的建立作了开创性的工作,而且也为笔石分类学的发展和一些重要理论问题的探讨做了重要贡献,本书被评为1984年优秀科技书刊,并授予一等奖[1]。
多能地质学家
许杰除了重点对笔石进行研究外,还对地质科学的许多分支学科进行了研究。30年代,他对腹足类、三叶虫等方面进行了研究。1935年相继发表了《广西第三纪及第四纪淡水螺化石》和《下蜀层的腹足类化石》等专著。
1936年,他考察了鄱阳湖两岸的湖口、彭泽、都昌一带,研究了庐山至鄱阳湖畔的第四纪冰川遗迹。1937年他分别与马振图、李毓尧合作,发表了《皖南地史及造山运动》和《兰田古冰碛层》等论文,为提高这些地区的地质研究工作做出了贡献。1937年他全程考察了三峡地区的地质剖面。他与喻德渊一起,租了一条小船,溯江而上,时宿船上,时住庙宇,途经石牌、南沱、黄陵庙、三斗坪、新滩、香溪、秭归、泄滩等处,进行地质矿产考察,采集了大量岩石矿物和化石标本,建立了三峡地区早奥陶世2个三叶虫化石带,为三峡地区的地层划分、对比和化石带的建立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他先后对武昌附近的煤田和长阳地区的铁矿进行了调查。在他任云南大学矿冶系教授期间,还对东川、会泽等地的地质矿产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成果先后发表在地质研究所和云南、湖北的有关刊物上。
科学管理专家
20年代末许杰参加了大革命,并加入了早年的中国共产党。30年代初,他翻译了斯大林论列宁主义基础的著作。40年代,他在昆明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积极参加爱国民主活动。解放战争时期,他曾去皖南山区向新四军游击队运送通讯器材、药品和进步书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他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团结和说服中央研究院的同事,共同反对国民党政府把人员和设备南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受党的委托,担任了中央研究院接管组组长,并受华东军政委员会的委派,接管和改组了安徽大学。
1954年初,他调地质部任副部长,长期分管地质科技等方面的领导工作。在他的倡议和主持下,于1959年成立了地质科学研究院,并兼任院长,为中国地质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贡献。在他的倡导下,还先后组建了全国地质图书馆和全国地质博物馆。
许杰在任地质部领导工作期间,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北到黑龙江,南至海南岛,东到东海,西至新疆,到处都有他的足迹。他曾去青海柴达木石油地质队蹲过点,到过渤海检查海洋物探工作。他多次到云南、四川、内蒙、新疆等边远地区,参加过金矿、铀矿、铅锌矿、钾盐和钨矿等专业现场会。他积极倡导开展水资源、地热资源和环境地质调查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在困境中指导《中国地质图集》 、 《中国地质图》 、 《中国构造体系图》和《亚洲地质图》的编审和出版工作,积极支持《中国区域地层表及各大区古生物化石图册》的编纂工作。他编辑指导大型工具书《地质辞典》的出版。他协助李四光撰写《天文地质古生物》一书,组织领导了李四光遗著的整理工作。
为了开展国际地质科技合作交流,推动中国地质科学技术进步,许杰多次率团出国考察、访问和参加国际会议,接待外国地质科学家的来访。1957年冬他作为中国赴苏科学代表团地质组组长访苏2个月,参与制定中苏两国科技合作协定。1966年2月他率中国政府代表团赴非洲参加桑给巴尔独立节庆祝活动,并检查中国地质援外组的工作。1976年,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恢复中国在该组织的合法席位,许杰率中国地质代表团出席了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的第25届国际地质大会和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第5届理事会。会上他作了《中国地质工作的发展》报告,系统介绍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和成就,扩大了中国地质工作在国际地质界的影响。
许杰在地学研究方面的科研成果获得国际上很大声誉。1958年由于古生物学研究方面的重大成就,他被苏联古生物学会授予名誉会员的称号。1985年9月,联邦德国地质学会为表彰他在地质学和古生物学方面做出的成绩,把当年该学会最高科学奖——莱欧波尔德•冯•布赫奖授给了他。该奖自1946年建立以来,他是37名各国著名地质学家获奖者中的第一位的中国地质学家。
许杰在从事地质事业的60多年中,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重大贡献。党和人民也给了他崇高的荣誉。1949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他被派往北京,出席了全国科学会议的筹备会议。1954年9月起,他连续被当选为第1—6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从1978年3月起,被选为第5、6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56年起任中国民主同盟第2—5届中央常务委员。1955年他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1958年起,他当选为第1届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和第2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86年6月被授予荣誉委员称号。1957年起,担任过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代理事长。1984年1月被授予第33届理事会名誉理事称号。
人物简历
1901年1月29日生于安徽省广德县誓节渡镇。
1919年毕业于浙江省第三中学。
192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9—1936年在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
1937—1945年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
1943—1946年兼任云南大学矿冶系教授。
1945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46—1949年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1949—1954年任安徽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校长。
1952—1954年任安徽省人民政府副主席。
1954—1970年任地质部副部长。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
1958年获苏联古生物学会名誉会员称号。
1959—1970年兼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院长。
1976—1979年任中国地质学会第31届理事会代理事长。
1976年率团出席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的第25届国际地质大会和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第5届理事会。
1979—1984年任中国地质学会第32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1979—1982年任地质部顾问。
1980—1986年任地质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
1985年获联邦德国地质学会最高科学奖——莱欧波尔德•冯•布赫奖。
1986年获中国科协荣誉委员称号。
1989年7月11日逝世于北京。
主要论著
1许杰.地形形成之时期.北京大学地质研究会会刊,1923(2):81-85.
2许杰.长江下游各省笔石化石之初步研究.国立中央研究院19年度总报告,1931:161—167.
3许杰.长江下游之奥陶纪笔石与含笔石地层.国立中央研究院20年度总报告,1932:159—161.
4许杰.江苏仑山高家边层之研究.国立中央研究院20年度总报告,1932:161.
5许杰,马振图.皖南地史及造山运动.国立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丛刊,1937(6).
6许杰,马振图.湖北宜昌长阳地质调查报告.国立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简报,1939.
7许杰.云南会泽一带之地质矿产.云南经济委员会地质调查组特刊,1944.
8许杰.云南东川区域地质矿产.国立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集刊,1948,(17).
9许杰.宜昌灰岩中之生物群.地质论评,1948,13(3—4):265.
10许杰,马振图.宜昌建造及宜昌期生物群.国立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集刊,1948,17(8):1-51.
11许杰.从猿到人.安徽大学刊印,1951.
12许杰,张文佑.综合性地质科学研究工作的展开.科学通报,1954(12):47-49.
13孙云铸,许杰,穆恩之.腔肠动物门,笔石纲.中国标准化石,1955,(1):56—82,地质出版社.
14许杰.柴达木下奥陶系的一个新的笔石群.古生物学报,1959,7(3):161—192.
15许杰.一个新发现的具有特殊附连物的栅笔石.古生物学报,1959,7(5):346—352.
16许杰.地质学的光荣任务与光辉道路.地质学报,1959,39(4):366-372;又载地质月刊,1959(10):26—29;地质论评,1959,19(10):435-438.
17许杰.全国铅锌矿产会议开幕词.地质论评,1960,20(1):1—4.
18许杰.大抓推广,把探矿工程的“双革”运动推向新高潮.中国地质,1960(6):3—7.
19许杰.积极发展地质博物馆事业.中国地质,1960(7):13—16.
20许杰.在全国探矿工程现场会议上的总结报告.探矿工程,1960(1112):2—5.
21许杰.在地质部1960年物探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地球物理勘探,1960(3):4-6.
22许杰.物探化探快报发刊词.物探化探快报,1963(1):1-2.
23许杰.从三角笔石研究谈谈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工作.西南地质科技情报,1964(1):1—7.
24许杰,陈培洛.论三角笔石.中国科学,1964,13(4):639—653.
25许杰,赵裕亭.中国笔石科的演化和分类.地质学报,1976,50(2):121—140.
26许杰,黄枝高.新疆霍城县果子沟地区下奥陶统的笔石动物群.地质学报,1979,53(1):1—19.
27许杰,黄枝高,汪啸风.关于中国奥陶纪笔石动物群的若干重要问题(许杰笔石论文集).地质出版社,1983:275—324.
28《许杰笔石论文集》编辑组.许杰笔石论文集.地质出版社,1983:1—395[3]
2.文学家许杰生平简介
在浙江天台“清溪落雁”之畔的清溪村,有一位贫民之子,靠着刻苦自励,从小学教员成为大学一级教授、

著名作家和文学评论家, 载入剑桥《世界名人辞典》。他就是许杰先生。
许杰(1901一1993),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文学理论家。原名世杰、字士仁,笔名张子山。浙江台州天台人。许先生一生从事教育与写作,成绩斐然。早年曾在浙江台州、宁海等地任教。曾在南洋吉隆坡担任《群益日报》主编。回国后,先后在中山大学、安微大学、暨南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及华东师范大学等校任教授。
个人经历与作品
15岁考进县立中学,不久因母故、家贫而辍学。后入半官费的省立第六师范就读,又因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反对旧的考试制度,鼓吹教育改革,被校方开除。
1921年春,入省立第五师范读书,发起组织微光文艺社,借《越绎日报》版位,刊出《微光》副刊,开始发表小诗、散文和短篇小说;并组织龙山学会,创办龙山夜校,以“为人生”的宗旨,迈出了他的文学创作和改造社会的第一步。毕业后,先在台州霞城小学任教,后在故乡与好友王以仁发起成立“星星社”,提倡以教育改革推动社会改革。
1924一1926年许杰在宁波、上海任教时,在《民国日报》、《小说月报》上连续发表作品,其中1924年刊登在《小说月报》第15卷 第8号上的申篇小说《惨雾》,描写两个大家族为了“权力与财富”, 演出了一幕悲壮而又残忍的聚兵械斗的场景,引起文坛的瞩目。茅盾誉之为“那时候一篇杰出的作品”,“结构很整密”,“全篇的气魄是壮雄的”。加上《赌徒吉顺》等佳作,使他成为当时“成绩最多的描写农民生活的作家”。
1925年被吸收为“文学研究会”会员。
1927年2月,北伐军光复浙江,许杰被任命为天台文明小学校长兼省立第六中学小学部主任,在临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许杰被捕,保释后潜回上海,编辑《互济》杂志,宣传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理论。
1928年春,奉命去党的活动基地宁海中学任教务主任,5月底因亭旁农民暴动失败,学校被解散, 一片白色恐怖,不得已避往马来半岛吉隆坡,从此与党组织失去了 联系。在那里,他担任华侨《益群日报》总编辑,利用副刊《枯岛》和 《南洋青年》,宣传中国新文学运动,团结和培养了一批华侨和土著 文学青年;并创作了以南洋华侨反帝斗争为题材的小说和散文,被誉为"国语之父"。由于写了上百篇揭露殖民主义的罪恶的社论,多次被华民政务司传讯,遂于1929年11月辞职回国。此后几年,执 教于上海建国中学、广州中山大学、安徽大学、暨南大学等校。
“八·一三”事变后,许杰应聘回故乡任大公中学校长,并主持“县政工人员训练班”,培养抗日干部。1939年8月以后,辗转于广西、福建、上海等地,教学之余,继续从事文学创作,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
建国初,许杰被聘为复旦大学教授,翌年秋调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先后被选为上海市人民代表、市政协常委,是师大民盟负责人和作协上海分会副主席。
1949年6月,许杰先生赴京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同年,被选为上海市人民代表。
1950年7月,被选为上海市文联理事。翌年秋,调任新创办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
1952年当选为华东作协(后改为中国作协上海分会)副主席。
1955年任上海市政协常务委员及上海市民盟副主委。
1957年秋,许杰被错划为右派分子,“文化大革命”中又备受折磨。然而,真有“台州式硬气”的许杰并不屈服,“瞳瞳日影转,隐隐听鸡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的错案 得到彻底纠正。80高龄的许杰,老当益壮,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勤奋笔耕不掇,陆续出版了散文选集、短篇小说集和文学论文集,研究鲁迅散文诗的《<野草>诠释》和回忆录《坎坷道路上的足迹》也相继问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许杰先生的错案得到平反,恢复职称和待遇,担任培养研究生的工作。他以80高龄,赴各地参加学术活动,勤奋著述,于1981年出版了《许杰散文选集》(上海文艺出版社)、《许杰短篇小说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他的回忆录《坎坷道路上的足迹》也开始在《新文学史料》上连载。
主要成就
许杰先生也是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早在20年代他就以宣传“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理论,发表《文艺与社会》等论著引起文坛的瞩目,其后写了很多评论作家、作品的文章,结集为《文艺、批评与人生》、《冬至集文》、《蚁蛭集》、《现代小说过眼录》。40年代初,在福建发起成立东南第一专门从事文学评论的社团“文学评介社”,主编《前线日报·文艺评介》双周刊,共出60余期,撰写了20余篇文章,团结和培养了一批青年文艺评论工作者。后又发表了总结性和指导性的论文《半年来的东南文艺运动》。
许杰先生又是研究鲁迅的专家。1951年出版的《鲁迅小说讲话》,是最早系统研究鲁迅小说的专著,3年中再版7次,深受读者欢迎。1979年11月,在鲁迅研究学会成立大会上他被选为理事。1981年6月,他的《〈野草〉诠释》又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1990年初,90高龄的许杰先生又出版了《许杰文学论文集》和许多诗文短篇。其间,他还但任上海市作家协会顾问、上海市写作学会会长、民盟上海市委顾问和国际笔会上海中心会员等职务。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和中外文化交流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