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德

【生平简介】安德烈•纪德(André Paul Guillaume Gide ) (1869年11月22日---- 1951年2月19日),法国作家,保护同性恋权益代表。
纪德1869年11月22日生于巴黎。他父亲是巴黎大学法学教授,死于1880年。他叔叔是政治经济学者查尔斯•纪德(Charles Gide)。纪德在诺曼底孤独地长大,在早期已成为多产作家。1895年他母亲死后,他与他的表亲Madeleine Rondeaux结婚,但一直都只是名义上的夫妻。
1891年纪德发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说“安德鲁•华特手记”(法语: ''Les Cahiers d'André Walter'')。在1893年及1894年,纪德在非洲北部旅行。他在阿尔及尔与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结识并在后来意识到自己的同性恋倾向。1896年,他成为La Roque-Baignard(一个位于诺曼底的公社)的市长。
1908年,纪德参与创建了文学杂志''Nouvelle Revue française'' (新法国评论)。
在1920年代,纪德启发了像加缪、萨特等一批作家。1923年,他出版了一本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当他在“田园牧人”(Corydon)(1924年)公开发行版中为同性恋辩护时,遭到了广泛的非难,他后来将之看成自己最重要的作品。
在1923年他与另一个女人Maria Van Rysselberghe生育了一女,取名为凯瑟琳。他的妻子Madeleine于1938年去世。后来他用自己名义婚姻的背景故事创作了小说''Et Nunc Manet in Te'' (1951年)。
1925年后,他开始为罪犯争取更人道的生存环境。1926年他发表了自传“如果种子不死”(法语: ''Si le grain ne meurt'').
从1926年7月到1927年5月,他与侄子Marc Allégret在法国近赤道的非洲殖民地履行。在回法国之前,他又游历了现在的刚果共和国,中非共和国、喀麦隆。他在刚果之行 (法语:''Voyage au Congo'')及''从乍得归来''(法语: ''Retour du Tchad'')中都涉及了他的漫游。在其中,他批评了法国商人在刚果利欲熏心的行为并希望改革。他特别强烈批评了“大特权政权”(法语: ''régime des Grandes Concessions''),例如在此政权下殖民地的一些部分归法国公司所有,那些公司可以任意剥削此地区的所有自然资源,特别是橡胶。他讲述了当地人被迫离开村庄许多星期去森林中采集橡胶,他甚至将这种剥削比作奴隶制度。
在1930年代,他迅速成为了共产主义者,但在访问了苏联后对共产主义的幻想破灭。他对于共产主义的批评使他失去了许多社会主义者朋友。这种情况在他1936年在''Retour de L'U.R.S.S.''公开表示于共产主义断绝关系后尤为严重。
纪德于1942年离开法国前往非洲,直到二战结束为止一直居住在那。在1947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纪德死于1951年2月19日,天主教于1952年将他的作品列入禁书。
纪德的小说,包括《人间食粮》("Les nourritures terrestres")(1897年),《背德者》(''L'Immoraliste'')(1902年),《窄门》(La Porte Étroite) (1909年)
,探讨了他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道德上的进退两难的困境。
【作家评论】
1.法国小说家纪德被各方攻得体无完肤。有人说:“地球上有30亿男人,其中没和纪德上床的在20亿人以上。”有人说:“大声念纪德的文章10分钟以后,你的嘴巴会发出恶心的臭味。”
2. 自由的纪德来自自由的法国,或者说,只有法国才会产生出纪德这样的作家。法国的文学传统不仅仅是巴尔扎克,是雨果,是左拉,法国的文学中也还有《追忆似水年华》这样的现代主义的代表作。法国无疑是浪漫主义的国度,但法国同时是先锋的、前卫的、另类的、探索的并且严肃的,应当说法国的无论电影还是小说,都始终走在世界的前沿。譬如以戈达尔为代表的法国“新浪潮电影”;譬如以罗布·格利耶为旗帜的法国“新小说派”。这些都是我曾深入研究并深深喜爱的东西,我因此而热爱法国,热爱法国对于艺术的追求和思想。所以我会说纪德是一位法国人无比重要,因为他确实代表了一种法兰西浪漫而探索的精神。
3. 纪德的另类还表现在他对书本以及思想的摒弃上。这就如同美国“垮掉的一代”的作家们对美国物质的生活以及享受的厌倦。上上个世纪的年轻纪德是被书本养育的,书本所给与纪德的是那种沉重的思想。书和思想对人类当然是最重要的一种精神的滋养,但是这思想一旦因繁复、臃坠而变得沉重,甚而令人窒息,不堪重负的纪德便只能逃跑,去寻找那种只有生活的生活,那种真正意义上的生活,那种纯粹的生活,只有蓝天白云,只在大自然中的生活。这样的一种生存选择在纪德的时代显然是勇敢的离经叛道。纪德的逃离思想其实并不是他不要思想,而是因为他已经接受了太多的思想。是因为思想在折磨他、压迫他、令他窒息,他才决定挣脱、舍弃的,他不愿再做思想的奴隶。于是在突尼斯,他找到了他所想要的那种生活。纯粹并且纯净,简单并且直接。这样的一种对原生生活的热爱在《背德者》中表现得最为彻底,据说这也是纪德最具自传色彩的一部小说。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以及作者所创造出的那个主人公米歇尔所生存的唯一的意义似乎就只有生活。生活,一味地生活,不计后果地,感受并享受着。从巴黎到诺曼底,又到突尼斯,以至于不顾及妻子在生活的颠沛流离中死去……
武术家纪德:满族人,字子修,名纪三,姓吴扎拉氏,光绪十七年,戍守汉俄边界。在与俄军将校的一次交锋中,一记岳氏散手 “披肩式 ”把对方摔跌在地。对方站起猛扑,他用 “双冲式 ”两臂下压,借对方抵抗之力趁势将其抛起。仅此两招就制服了一个自诩能隔衣数层用手指袭人的沙俄军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