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村
1、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柘岱口乡下村下村位于遂昌县西南边境,紧靠福建省浦城县,距县城119公里(小路90公里),是浙闽边境名村。明清时曾属二十一都周公口庄。民国时期属义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属柘岱口(毛阳)乡。由17个自然村组成,村委会驻地下.南宋宁宗(1195~1224在位)时,著《资治通鉴纲目发明》的著名学者尹起莘曾在尤家墩的仙峰庵研修。全村地广人稀、山多田少,总面积4.21万亩,内山地4.12万亩,耕地415亩。1992年,全村309户,1079人。主要姓氏为张、廖、周、刘4姓。张姓祖籍福建汀州上杭,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迁居此地。周姓祖籍湖北黄岗,唐时迁大柘,其后代于明初再迁居下。
下村位地广人稀、山多田少,耕地415亩。2007年工农业总产值43.3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83元,村集体可支配收入4.13万元,家家户户通自来水、有线电视、电话,手机入户率达90%,2001年评为县级小康村。人文历史下村约有8公里长的地域与福建省浦城县接壤,与浦城县忠信乡龙洋村仅一条小坑之隔,两村民房基本相连,可谓“鸡犬之声相闻”。相传,千年以前这里归属不定,没有明确省际界线。约在唐末宋初,遂昌与浦城两县县令奉上司之命进行划线定界,相约各自从县城出发步行,走到两人碰面地方,就立碑为界。可遂昌县令为多占管辖地域,提前在头天晚上动身,多行了30公里路,两县令正好在后来的下村与龙洋村的间隔地--小坑边碰头会面,就这样定下两省界址,后待浦城县令发觉吃了亏,想重新再划界,但为时已晚。
两边村民世代以来做到分省分县不分亲密关系,始终友好往来,和睦相处。龙洋及其他福建地界的林特产品经下村运出,工业日用百货经下村运进,农业生产用的化肥、农药、种子,下村负责供应,下村搞农田基本建设,缺劳力、资金,龙洋村会伸出援助之手。在进行两个文明建设中,两村共建治安联防队,共浇村前水泥路面,共修通往苦麻潭的7公里林区公路,防火护林、防汛抗洪也都配合协作,两村关系亲如一家。对此,两县人民政府都很满意,中共浦城县委主要负责同志曾多次亲临下村表示感谢之意。农副业巍巍的仙霞岭山脉由福建入境,下村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0余座,加上多雨的气候条件,这里宜林山地辽阔,尤其适宜经营以杉木为主的用材林。村民祖祖辈依靠山地生活。
下村的村民长期主要从事开山种粮。在以粮为纲的五六十年代,村民勉强糊口度日,但林木资源有降无升。70年代后逐步停垦还林,但一度又以砍木头为主,林木砍多造少,村民生活虽有所改善,而林业生机难以维持。80年代开始转向以林为主的轨道。
80年代,下村贯彻“以林为主,全面发展”、“以林业带动其他各业”的经营方针。村班子以身作则管好1万亩村级统管山林,在努力搞好林业生产的基础上,利用林木资源,兴办加工业,把过去丢弃在山沟溪边或当柴烧掉的次材小料和废材加工成小方料、地板砖、毛边板、包装箱、钢丝床片及木珠等多种木制产品,销往江苏及杭州、上海各地,年收入逐步增加。1992年,5家木材加工厂产值95万元。村里利用林业收入增加对农田水利、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共修建简易公路5条,计15.5公里;高压输电线路6条,计12公里;新建电灌站两座,拦水坝9处,引水渠道2450米,开垦良田127.5亩,为村民生活带来方便,使粮食稳产高产,不再上山开垦种粮。1992年生猪饲养量也从十年来长期徘徊的300来头增加到1104头。商业、饮食服务业、运输业从无到有。1992年有商业、饮食服务业专业户6家,运输专业户11家。随着各业生产的发展,1992年下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47.2万元,固定资产原值达到130万元,村级集体经济纯收入为28.08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为810元(加自用竹木部份收入为915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3.7倍、4.1倍、74倍、4.6倍。
下村里的林业生产由于做到采育并重,“造、育、封、护”结合,严防森林火灾,推行工程造林,营造高质量的基地林,提前消灭荒山。下村活立木蓄积量,据县林业部门调查,从1984年的11.91万立方米增加到1990年的13.17万立方米,7年中净增1.26万立方米,森林资源增幅及森林覆盖率名列全省前茅。林业生产从此进入“青山常绿、永续作业”的良性循环,呈现出勃勃生机。为发展林业生产付出大半辈子心血的原党支部书记周德年被国家林业部授予“1987~1990年中国森林防火模范”的称号。文明建设1935年~1936年,粟裕、刘英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曾在村落周围活动,中共浙西南特委第一任书记宗孟平牺牲在村区横源坑。革命先烈和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业绩使这里的党员和干部坚定为多数人谋利益的信念,增添建设好山村的精神力量。下村的村民们解决温饱以后,就把创建文明村的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先后集资70万元、集工2万多个,扩建了600多平方米的新校舍,新建了共计1500多平方米的影剧院、俱乐部和电视地面接收站。开办了幼儿园,安装了自来水设施。通过伸延输电线路把电力送到每个自然村的每个农户家庭。同时还半费为全村农户实行家庭财产保险。逢年过节,村班子人员亲自带着慰问品挨家挨户上门慰问烈军属、五保户、困难户及70岁以上的老人。1992年全村各项文明建设的经费支出达到6.98万元。
下村村子里社会化服务工作逐步配套健全。下村集体配有兼专职的文化员、保育员、电管员、护林员、农科员、土管员、计划生育服务员及电话总机值班员等10多个服务人员。从各个方面为村民提供服务。为此,村连续两年被评为县级文明村,村党支部获得1989年省级先进党支部称号。
2、云南省临沧市云县晓街乡下村该行政村隶属云县晓街乡,地处晓街乡西北边,距晓街乡政府所在地16公里,到乡道路为土路,交通不方便,距县13公里。东邻团山村,南邻老棚村,西邻爱华镇,北邻月牙村。辖丫口田、大平掌、下村、大村、瓦房、岭干、罗家、浪田、慢贡、拉弄等10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302 户,有乡村人口1335人,其中农业人口1335 人,劳动力826 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716 人。
全村国土面积11.92 平方公里,海拔1,600.00 米,年平均气温16.00 ℃,年降水量1,400.00 毫米,适合种植水稻、玉米、甘蔗 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3,121.00 亩,人均耕地2.3亩,林地5,752.60亩。
3、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祥城镇下村该行政村隶属祥云县祥城镇,地处祥城镇南边,距 祥城镇政府所在地3公里,到镇道路为水泥路,交通方便,距县3公里。东邻七百,南邻芮家,西邻褚家,北邻黄家。辖下村、和尚村等6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593户,有乡村人口2339人,其中农业人口2223人,劳动力1256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068人。
全村国土面积2.72平方公里,海拔1,981米,年平均气温14.92℃,年降水量809.1毫米,适合种植水稻、烤烟、包谷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1,890亩,人均耕地0.9亩,林地1,708.5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086.4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97元。农民收入主要以农业、畜牧业为主。
4、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道托乡下村下村为山东省沂水县道托乡的一个行政村。与山东省日照市莒县的陈家庄子村,沂水县的马旺、团山、密家沟村毗邻。地形为平原。主要以农业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等。
据说下村的先人是在清朝道光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徙而来。历经两百多年的沧海桑田的变迁,下村已经由原来的几十户人家发展到现在的六百多户2000多口人,以“任”、“赵”两姓为其主要姓氏。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下村环境优美,沭河、猪龙河横贯村落东西,小河的两边是茂密的树林,春天小草吐绿,树木发芽,一派生机勃发;夏天绿树浓荫,树下乘凉惬意无比,“绿树浓荫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的景致也不过如此啊;秋天落叶缤纷,置身其中仿佛是进入了一幅优美的油画,大有王维笔下《山居秋暝》的意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冬日万物凋零,一家人围在火炉边一边划话家常,一边吃烤个地瓜、花生吃,浓浓的暖意便充满了整间小屋。是休闲度假的绝佳选择。下村近年来更是人才辈出,每年都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考上大学,我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下村真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休闲度假的绝佳目的地。
5、山东省胶南市张家楼镇下村该村位于古镇口湾西侧,东北距张家楼镇驻地8公里。该村地处平原,地形呈西高、东低趋势,现有耕地1965亩,其中果园520亩,经济林160亩。
据传,明永乐年间逄姓从江苏海州镇坛集东坎庄迁此立村。始在岭上,后又迁至岭下,故名下村。现该村共有居民509户,1568人,逄姓是村中的第一大姓,此外还有徐姓、王姓、肖姓等少数居民。
下村以农业为主, 2004年的农业收入达638万元,占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的48.7%。该村2004年新上养鸡大棚二个,年总出栏量在万只以上;淡水养殖水面达到100亩。此外,该村在村后规划了面积8亩的三产小区,现在共有十几个业户入驻。村内有农贸小市场一个,促进了该村农产品的销售。2004年,该村人均收入达5200元。
该村曾先后被张家楼镇政府授予“果品生产先进单位”、“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1]
6、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赖源乡下村[隶属与位置]下村村系龙岩市连城县赖源乡最大的行政村,位于连城县东部,距县城80公里。境内东与本乡牛家村接址,南与新罗区万安乡相连,西与上村黄宗行政村相接,北邻黄地行政村。[村落与居民]村落面积47方公里,现全村人口1136人,辖3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220户。[村风村貌]下村村民遵循客家习俗,讲文明,讲礼貌,热情好客,民风淳朴,邻里和谐,尊老爱幼,遵守文明公约,村风文明。[历史人文]下村村姓氏主要以徐姓为主,徐姓约于宋末元初自江西大石壁村入闽定居于下村,占全村总人口的85%左右,徐姓历史上也有过几个知名人物,因记载失传,已无从考证。近代木偶艺术大师徐传华,1955年他主演的《大石府》“过关”一出戏还被拍成电影,广为放映。受徐传华大师表演艺术启迪影响,至今下村木偶戏剧还广为流传,深受人们的喜爱。这里的木偶戏,人才辈出,久战不衰,如今有徐传华的关门弟子李明聊以精湛的木偶艺术独创了“木偶书法”名扬东南亚,并被授于世界吉尼斯之最证书。[自然景观]下村境内有的廖天山草场,连片草场1.2万亩,属国家列为南方高海拔地区牧草改良示范场(全国17个牧草示范场之一),引进国外优良牧草红三叶草、地三叶草及黑麦草进行种植,是一个集放牧、休闲、旅游及避署度假的好场所。[物产经济]下村村林业资源极为丰富,盛产竹、杉、松和阔叶木,尤其竹木资源尤为丰富,现有4家竹制品加工厂,生产竹地板砖、竹香棒、竹凉席等产品。还有笋干、珍贵的药材、野生红菇、淀皮菇、苦丁茶等当地珍贵特产及正在开发成为规模的万亩梅花山茶基地。2005年村民人均纯收入3200元。[2]
7、云南省昆明市富民县永定镇下村下村隶属于永定镇束刻村委会,属于半山区。位于镇东北边,距离村委会2公里,距离镇政府9公里。国土面积2.89平方公里,海拔2050米,年平均气温13.9℃,年降水量840毫米,适宜种植玉米、烤烟等农作物。有耕地420亩,其中人均耕地1.43亩;有林地2455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98户,有乡村人口321人,其中农业人口321人,劳动力256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239人。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05.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20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烤烟、养殖业为主。
8、云南省昆明市富民县罗免乡下村下村隶属于罗免彝族苗族乡麻地村委会,属于山区或半山区。距离村委会2.00 公里,距离罗免乡12.00公里,国土面积3.27平方公里,海拔2,200.00米,年平均气温15.00 ℃,年降水量830.00毫米,适宜种植水稻、玉米、烤烟等农作物。有耕地201.00亩,其中人均耕地0.90亩;有林地4,411.00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51户,有乡村人口201人,其中农业人口201人,劳动力132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23人。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9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1,711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养殖业为主。[3]
9、云南省楚雄州楚雄市西舍路乡下村下村隶属于西舍路乡闸上村委会,属于山区。距离 村委会2公里,距离乡18公里。国土面积1平方公里,海拔1680米,年平均气温14 ℃,年降水量1000毫米,适宜种植等农作物。有耕地137亩,其中人均耕地1.2亩;有林地1359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30户,有乡村人口117人,其中农业人口117人,劳动力77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67人。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51元。农民收入主要以林业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