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宁凤山镇
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凤山镇凤山镇,位于丰宁县东部,南连古北口,北接多伦,东通承德、隆化,西控坝上草原,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是塞外著名古镇之一。据《凤山镇志》记载,凤山镇是1645年在辽代土城遗址上重建的新村,故名土城子。1736年,土城子设四旗厅。1778年,改四旗厅为丰宁县,此后称土城子为“丰宁”。1940年,县治所迁往大阁,土城子正式启用新名凤山。
凤山镇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农民增收调整产业结构,农业发展出现欣欣向荣气象。
注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凤山镇把生态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投资200万元完成坝汉沟小流域治理工程面积9000亩;投资150万元,实施封山育林工程总治理面积15000亩,辅助造林3995亩,德援造林项目9801亩。同时,依托以工代赈,大力实施节水灌溉工程,投资154万元浆砌渠道1260米,新打机井19眼,铺设地下固定及移动管道6760米,修建农道桥、分水闸、泄水闸、涵洞等。这些工程的顺利实施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加强调整产业结构力度。在养殖业上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开展奶牛、肉牛、优种羊、优质猪的养殖。奶牛饲养已初具产业化规模,现镇内奶牛存栏1500头,建有规模养殖小区3处,肉牛存栏3500头,年内可出栏1200头,肉类产量650吨。利用小规模大群体型、大户带动型、协会会员型三种不同舍饲圈养模式,养殖优种羊18万只。优质猪饲养量达6万头,年内出栏4万头。种植业上以蔬菜种植和速生林种植为主,全镇种植蔬菜1万亩,建占地3000平方米的蔬菜批发市场1处。成立了蔬菜种植协会,由本地蔬菜大户与北京蔬菜商建立产供销一条龙销售组织,解决了农民卖菜难问题。全镇栽速生林3000亩,新增杏扁1500亩,使杏扁林总面积达到5000亩,杏扁总产量55万公斤,为农民增收近200万元。
歌风奏雅凤凰城
丰宁东部有一座大山,名广灵,山上有一块巨石,形若传说中的凤凰,山脚下的村庄,便取其“凤落祥地天降瑞”之意,故得名凤山。
当地流传着一个关于凤凰石的传说。
清朝末年,土城子一村民上山打柴,碰到流落异乡的姐妹八人,便将她们领到镇上,由乡亲们收养。这姐妹八人,个个心灵手巧,打这以后,土城子的编织、剪纸、针线活以及各种风味小吃很快名扬塞外。这一年,李莲英陪慈禧到热河避暑,偶过土城子,认出这姐妹八人原是当年从皇宫逃走的宫娥,便下令抓她们回宫。八姐妹誓死不从,从广灵山跳下悬崖。后来,在八姐妹站过的地方,便生出了这块凤凰石。镇里的老人们至今仍然相信,每年的清明节,在太阳未出之前,可以隐隐地听见凤凰在说话,有的时候还能看见它掉眼泪。
美丽凄婉的传说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凤山镇历史的天空上便也处处留下了这只凤凰滑空而过的痕迹,其中最有名的便是设在文昌祠的凤山书院。
文昌祠始建于嘉庆元年,祠内建魁星楼。清朝末年,谢翰林在祠内兴办凤山书院,讲授四书、五经、诸子百家,文画之风在凤山兴盛一时。魁星楼最后一位主持人秦敏清,集琴棋书画于一身,在当时影响颇大。据说,镇上现存的一些古旧房屋上所留“松竹”二字,都是秦氏笔墨遗迹。
凤山戏楼构思奇绝,独具匠心。戏楼台口上方是两条腾云驾雾的木雕金龙,与大梁正中的火珠构成二龙戏珠。上、下场的门楣上分别书有“歌风”、“奏雅”四个金字,字为行书,笔力遒劲,据称出自一位途经此地的秀才之手。隔屏正中嵌一绿毛金角怪兽,昂首张口,有贪天吞日的狂妄之态,当地百姓称之为“贪”。舞台两侧是两个砖屏,为青砖雕琢,庄重典雅,巧夺天工。在舞台中央,设一方池,上盖木板,池中安放数口大缸,对演唱者的声音可以起到放大共鸣的作用。凤山戏楼后台壁上现存当年各地剧团来此演出的题记,其中最早的题为“京都德胜和班光绪卅一年(公元1905年)五月十日吉会”。
历史的脚步就是这样匆匆。转眼间,近半个世纪过去了。
1945年秋天,镇上的那条凤山老街上,快步走来一位赤红脸膛,身着灰色军装,满面风尘的年轻战士。他,就是新到任的热河省丰宁县县长郭小川。
郭小川原名郭恩大,出生在凤山镇,后随父母迁居北京。他既是一名战士,更是一位诗人,曾被毛泽东同志称为“中国的马雅可夫斯基”。直到今天他的诗仍然“像一把柔韧的梳子,梳理着静静的团泊洼”;又像温熙的春风,吹拂着祖国的甘蔗林和青纱帐。从郭小川故居出来,耳畔回旋起他那低沉但坚定的声音:“战士的歌声,可以休止一时,却永远不会沙哑;战士的明眼,可以关闭一时,却永远不会昏瞎。”
郭小川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三十个年头了,他已经化作一缕缕氤氲的烟气,弥漫在凤山镇的每一个角落。诗人走了,但是他的诗风永存,他的诗歌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