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花词
柳花词三首全唐诗:卷364_11
作者:刘禹锡诗词正文其一
开从绿条上,散逐香风远。故取花落时,悠扬占春晚。
其二
轻飞不假风,轻落不委地。撩乱舞晴空,发人无限思。
其三
晴天闇闇雪,来送青春暮。无意似多情,千家万家去。关于柳花柳花(liǔ huā):杨花(《摘元方》),柳椹(《岣嵝神书》),柳蕊(《纲目拾遗》)。 《ZDIC.NET 汉 典 网(1)柳树开的花,呈鹅黄色。 唐·杜甫《曲江陪郑八丈南史饮》诗:“雀啄江头黄柳花,鵁鶄鸂鶒满晴沙。”元·张可久 《凭阑人·暮春即事》曲:“小玉阑干月半掐,嫩绿池塘春几家。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2)指柳絮。南朝·陈后主《洛阳道》诗之四:“柳花尘里暗,槐色露中光。”唐·李白《金陵酒肆留别》诗:“风吹柳花满店香, 吴姬压酒唤客尝。”宋·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诗:“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孩童捉柳花。”宋·杨伯嵒 《臆乘·柳花柳絮》:“柳花与柳絮迥然不同。生於叶间成穗作鵞黄色者,花也;花既褪,就蔕结实,其实之熟乱飞如绵者,絮也。古今吟咏,往往以絮为花、以花为絮,略无区别,可发一笑。”
生态环境:耐水湿,也能生于旱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及黄河流域,其他各地均有栽培。
柳花药用柳花:⑴柳花的功效介绍:柳花 (《本经》)。 ⑵异名杨花(《摘元方》),柳椹(《岣嵝神书》),柳蕊(《纲目拾遗》)。⑶来源为杨柳科植物垂柳的花。植物形态详柳枝条。⑷考证出自《神农本草经》。
1. 陶弘景:柳花熟,随风起,状如飞雪。陈元正方以为痹者。当用其未舒时之子,亦随花飞,正应水渍取汁耳。
2.《本草拾遗》:柳絮《本经》以絮为花,花即初发时黄蕊,子为飞絮,以絮为花,其误甚矣。
3.《本草衍义》:柳花即是初生有黄蕊者也。及其华(huā花)干,絮方出,收之,贴灸疮,及为菌褥。絮之下,连小黑子,因风而起,得水湿处便生,如地丁之类,多不因种植,于人家庭院中自然生出,盖亦如柳絮兼子而飞,陈藏器之说是。然古人以絮为花,陶隐居亦曰花随风、状如飞雪,误矣。《经》中有实及子汁,诸家不解,今人亦不见用。
4.《纲目拾遗》:柳椹,乃柳花未放时,其枝垂下如椹形;所谓柳蕊也,淡黄色,若俟花出,则无用矣。
综上所述,古人真正所说的“柳花”因风起舞,是指“柳絮”而言的,即柳花开放之后、柳树果实成熟之后而变成的绒毛(柳絮)。
传说柳花夫人是河伯的女儿,中国古代高句丽开国者朱蒙的母亲。有一天天帝之子解慕漱在打猎时追赶一只梅花鹿,来到熊心渊,正好遇到了柳花。解慕漱见柳花生的美貌,就把她带回了宫中,立为西宫皇后。但是后来解慕漱独自升天,把柳花夫人留在了人间。柳花夫人来到北夫馀国,北夫馀国国王金蛙王收留了她。有一天一束阳光照到了柳花夫人的身上,柳花夫人因此怀孕,九个月后柳花生出了一只巨蛋,一个小孩从蛋中破壳而出。这个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找母亲要了一付弓箭,表现出非凡的箭法。因此人们就用朝鲜语中称呼善射者的“朱蒙”来称呼这个孩子。 朱蒙和他的母亲柳花夫人分别被高句丽人尊为高登神和扶余神。
柳花词韵味[1]每到暮春时节,河堤、池边、小径旁、庭院里,总可见翠柳低垂,风吹柳絮满天轻盈起舞,碧绿的柳条不断地轻扬起柳花,总是别有一番精致与情趣。古今文人墨客,也总吟咏这柳花,韵味多多。
柳花俗称柳絮,又叫杨花。在春芳殆尽的晚春,柳絮似雪,无根无依,随风荡扬,引起了诗人们的联想和感概,表达着不同的感情。折柳赠别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行旅风俗,此风俗形成于秦汉。著名于西安市东郊的灞水上的灞桥,汉人送客至此,折柳赠别。这里有“灞柳风雪”之称,已列入“关中八景”。
在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特别情境当中,总有折柳相送的场景细节。于是,古人的诗词歌赋中就少不了“歌咏折柳”的意义。古人折柳送别一般有以下四种寓意:①柳与留谐音,表示挽留。明朝的朱有纯《杨柳枝》“春来新尽更逢春,旧折长条又复新。唯有行人相送别,今年不是去年人。”晚唐诗人郑谷在与朋友分别时感到“杨花愁杀渡江人。”②表示惜别。《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依依”写军人出征时看到柳条的柔弱,是“图貌”(描写形象,写景。),又反映了依依不舍的感情,是与“与心”(是表达情感,是抒情。),即情景交融,写出了意境。还反映了这种谐音取意的民俗文化内涵在西周时就已经产生。宋代大诗人苏轼在《水龙吟》中专咏柳花,其中有:“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表达了他的离情别绪。③祝客随遇而安。清朝的褚人荻在《坚瓠广集》卷四云:“送别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折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去他乡,正如人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④古人折柳赠别,不仅用于亲朋好友相别,还用于对远方亲人朋友的思念,如崔湿《折杨柳》诗:“二月风光半,三边戍不还;年华妾自惜,杨柳为君折。”李白《宣城送刘副使入秦》诗:“无令长相思,折断杨柳枝。”这种怀远之情,是将折下的柳枝寄给所怀之人。唐诗中抒写这种情怀与风俗的诗篇还很多,如卢照邻:“攀折聊将寄,军中书信稀”;韦承庆:“万里边城池,三春杨柳节。不忍掷年华,含情寄攀折”;张九龄:“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
由此可见,以上诗文已经给我们引出了“折柳赠别”习俗某种特殊的文化内涵:柳是故乡和亲情的象征,行人游子不仅能够借以慰藉自己身在异乡的寂寞孤独,而且还能够时常激发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李白“此夜笛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寓意是最为贴切的解释了。诗文赏析刘禹锡曾一反前人咏柳的格调,诗中写出了柳花的品格和精神。这是由于刘禹锡参与变法革新失败后,遭遇贬谪,他借题发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他把柳花写得那么高尚,那么多情。相关诗文我们再来欣赏唐代文学家韩愈在《晚春》中的诗句:“扬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飞雪。”在这里,韩愈诗云:春天即将逝去,柳花和榆钱却没有才情和思想,只知道像雪一样在空中狂飞乱舞。诗中所流露出的是一种轻蔑和厌烦的情绪。女诗人薛涛也曾经把柳花看着无情物,叹息说:“柳花本是无情物,一任南飞又北飞。”《柳絮》是说那些飘飞不定,撩乱缠结的柳花往往牵动了诗人的愁思
《金陵酒肆留别》(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金陵酒肆留别》是李白离开金陵(今南京)时,为送行的青年朋友所作,真切表现了他们的友谊。首二句诗意盎然:骀荡的春风,卷起垂垂欲下的柳花(应是柳絮),轻飞乱舞,扑满店中,当垆的吴姬压出新酒捧来劝客,酒香四溢,李白与送行的朋友们,都沉醉在春风和友情之中,令人迷恋。而这,正为下文抒发惜别之情蓄势。第三句突转,第四句拍合。双方惜别之情,用“各尽觞”三字,通过行动予以表现。唐汝询说:“景方丽而酒复佳,无论行者当饮,即不行者亦当尽觞,正以别意相缠,如流水之无已耳。”(《唐诗解》)此诗之妙,更妙在结语。一是暗示“金陵酒肆”面对长江,诗人即将乘江船远去。二是不用简单的比喻而出之以诘问,诘问者的神情,送行者的反应,以及展现在眼前的江水,都呼之欲出。三是遥望长江,心物交感,自然融别意于江水。“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答案是不言自明的。离别的李白与朋友们的友情比万古长流的江水还要长!
因此,由句中的“柳花”(实际上应是“柳絮”)二字,可知描绘的是春季,准确一点说,应是“暮春”时节。
在古人的诗词歌赋当中。柳絮、柳花、杨花,都指同一种事物:“柳絮”,它轻盈柔软,能随风起舞,婀娜多姿,它总是能给予文人墨客更多的奇思妙想,精彩诗句也由此而名流千古。
一、絮:原意是“粗丝绵”《孟子·滕文公上》“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贾:价格)。《淮南子·说林》“蔐苖(dídí)类絮,二不可为絮(蔐苖:芦苇的花穗)。”又指似絮之物,多指杨柳带绒毛的种子。庾信《杨柳歌》“独忆飞絮鹅飞下。”司马光《客中初夏》“更无柳絮因风起。”《世说新语·咏雪》“未若柳絮因风起。”(见《古代汉语词典》第90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一版)
二、少女树——垂柳。垂柳体态轻盈,婀娜多姿,柳枝低垂,迎风摇曳,如绿衣少女婆娑起舞,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信息,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人们称它为“少女树”。垂柳属杨柳科,是落叶乔木。高可到10—12米;小枝细软下垂,淡黄绿色或淡红色。单叶互生,狭长披针形,如人眉。雌雄异株,柔荑花序生成串,像毛毛虫。花色鲜黄,雄花花药淡红黄色,有蜜腺,是虫媒花。花期2—3月,4月果熟,朔果散出细小而带有白色丝状绒毛的种子,乘风飘扬,这就是“满天作飞雪”的柳絮。(《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自然·环境卷)》第459页,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第2版)
以上都已经充分证明了一点:“柳絮”并不等于“柳花”,“柳花”是柳树开的花,而“柳絮”则是柳树种子成熟之后的轻盈的绒毛。“柳絮”很轻,当然随风吹而“漫天飞舞”,而柳花是不会“因风起舞”的!
三、古典文学欣赏的工具书是怎样解释“风吹柳花满店香”这一诗句的意境的呢?
一《唐宋诗词名句鉴赏》第123页(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是这样赏析的:“适值阳春三月,和风习习,柳絮蒙蒙,花酒飘香,卖酒姑娘殷勤劝酒,酒店洋溢着轻快融洽的气氛。”这里,评说者把“柳”说成是“柳絮”,“花”说成是“花酒”,实在是有些牵强附会。另外,在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的解译:“那漂泊不定的杨花已经落尽……”这里的杨花其实就是指“柳絮”,因为下面的“子规啼”,按常理应该是农历的暮春时节将尽的时候,布谷鸟(子规)唱“阿公阿婆,割麦插禾”的正是农历纪年的春季三四月份。王昌龄是“左迁”,“杨花落尽”是悲景,与后面的“愁心”是相吻合的;那么,这里的“杨花”肯定是指“柳絮”飘飞都已尽了,更恰当一些,它似乎是在说:“春天都已经接近尾声了!”
二《唐诗鉴赏辞典》在对“风吹柳花满店香”的鉴赏中,就将“柳花”与“柳絮”混合杂糅了起来。(第299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 版,1988年再版,我查阅的是再版的)。请看《唐诗鉴赏辞典》中的赏析文字。
杨花(垂杨柳)飘絮的时节(笔者注:弄不清楚了,干脆将二者杂糅起来吧),江南水村山郭的一家小酒店里,即将离开金陵的诗人,满怀别绪,独坐小酌。骀荡的春风,卷起了垂垂欲下的杨花,轻飞乱舞,扑满店中;当垆的姑娘,捧出新压榨出来的美酒,劝客品尝。这里轻飞乱舞、扑满店中,酒香郁郁,扑鼻而来,也不知是酒香,还是柳花香。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春光春色的画面,该用多少笔墨来表现!只“风吹柳花满店香”七字,就将风光的骀荡,柳絮的精神,以及酒客沉醉东风的情调,生动自然地浮现在纸面之上;而且又极洒脱超逸,不费半分力气,脱口而出,纯任直观,于此,不能不佩服李白的才华。“风吹柳花满店香”时,店中简直就是柳花的世界。柳花本来无所谓香,,这里何以用一个“香”字呢?一则“心清闻妙香”,任何草木都有它微妙的香味;二则这个“香”字代表了春之气息,同时又暗暗勾出下文的酒香。这里的“店”,初看不知何店,凭仗下句始明了是指酒店。实在也唯有酒店中的柳花才会香。不然,即使是最雅致的古玩书肆,在情景的协调上,恐怕也还当不起“风吹柳花满店香”这七字。所以这个“香”字初看似觉突兀,细味却又感到是那么的妥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