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畜
释义词目:耕畜
发音:gēngchù
基本解释
[farm animal;beast of the field] 耕地用的牲畜,如牛、马、骡子等
保护耕畜过冬
详细解释
1. 耕种畜牧。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居,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
2. 用于耕作的家畜。如牛、马等。
基本概念我国建国后耕畜变化
平度的耕畜,有牛、驴、骡、马。建国前,为农户私养。建国后,于五十年代农业合作化始,逐步改农户私养为集体公养,1978年后又变集体公养为农户私养。其总存养量,1949年为115,444头(匹),1985年为120,805头(匹),增长了0.05倍。牛中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存养23,049头。1949年,存养21,718头。五十年代,1954年最多,存养54,035头。六十年代,1968年最多,存养62,940头。七十年代,1970年最多,存养64,000头。八十年代,1985年存养84,848头,比1949年增长2.9倍。建国前,多为本地牛。建国后,于1963年,县兽医站从荷泽地区引进鲁西种公母牛49头,分到各公社搞纯种繁殖或杂交改良。同年,县家畜良种场引进秦川公牛2头。1968年,县兽医站从河南引进南阳种公牛1头。1978年至1982年,县兽医站从北京、哈尔滨、河南、德州、烟台引进海福特、西门塔尔、安格斯、利木赞、夏洛来、短角牛等冷冻精液颗粒36,000粒,杂交本地牛15,056头,产犊成活8,883头。后因管理粗放,牛犊生长发育慢,使用性能差,而停繁。1980年,县兽医站制作鲁西黄牛冷冻精液颗粒成功,在全县推行冷冻精液与本地牛杂交。1985年,多为鲁本杂交牛,比本地牛体尺、体重均增。驴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存养92,622头。1949年,存养89,687头。五十年代,1954年最多,存养111,427头。六十年代,1960年最多,存养37,599头。七十年代,1970年最多,存养24,020头。八十年代,1985年存养9,398头,比1949年降低89.5%。建国前,主要是本地驴。建国后,于1957年、1963年和1968年,县大家畜人工授精站、县兽医站先后从无棣县引进德州驴24头,杂交改良木地驴。1985年,多为改良驴。改良驴,被毛黑色,粉嘴、粉眼、粉肚皮,比本地驴体尺增。马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存养979匹。1949年,存养79匹。五十年代,1958年最多,存养1,885匹。六十年代,1969年最多,存养3,401匹。七十年代,1979年最多,存养8,832匹。八十年代,1985年存养12,044匹,比1949年增长11.3倍。建国前,多为本地马。建国后,于1956年至1977年,县供销社引进内蒙古马3,900匹,苏联重★马20匹、新疆伊犁马5,100匹、四川马800匹、云南马300匹;县兽医站于1963年,引进苏联纯血种公马3匹、阿乐登种公马2匹。经过杂交改良,至1985年多为改良马,其体尺、★力比本地马均增。骡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存养33,323头。1949年,存养3,960头。五十年代,1950年最多,存养3,924头。六十年代,1969年最多,存养2,693头。七十年代,1979年最多,存养8,630头。八十年代,1985年存养14,515头,比1949年增长2.7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