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
简介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86年开始建设,1991年6月通过国家验收,属国

家开放性实验室。实验室位于华中科技大学主校区西南部[1]。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级的从事煤的高效低污染利用的基础理论研究、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技术开发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基地。实验室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实验室以高效低污染燃烧理论和技术为核心,在燃烧与污染科学和技术以及热能转换与利用相关领域开展研究,以燃烧理论与湍流反应流体力学,能源利用中的污染物生成机理与防治,热能转换与先进利用,热力设备与系统的诊断、优化与综合评价等为其主要研究方向,立足于燃烧与污染防治以及热能转换与利用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
历史沿革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前身是成立于1987年的华中工学院燃烧研究室,通过专家评审后,国家计委和国家教委于1988年6月批准在华中工学院燃烧研究室的基础上建设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经过三年的建设,实验室于1991年通过国家计委组织的验收,正式对外开放[2]。
研究方向实验室致力于煤粉燃烧技术和流化床煤燃烧技术的研究,以及污染防治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燃烧机理、燃烧污染排放机理与防治、燃烧过程物理数学模型、燃烧过程监测诊断与控制、燃烧技术开发、先进发电技术。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粒子成像测速仪(PIV)、傅立叶红外-热重联机分析仪(FTIR-TGA)、原子发射光谱 仪(ICP-AES)等大型先进测试分析仪器和种类齐全的燃烧试验台架,已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能源与环境相关领域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
燃烧过程机理(Mechanism of coal combustion)
热解、着火、燃尽、积灰、结渣、混煤燃烧(Pyrogenation、Ignition、Burn off、Dust stratification、Slagingand bonding、Blend coal combustion)
燃烧排放与污染防治(Emission control and pollution treatment during combustion)
SO2、NOx、N2O、PAH、痕量元素、细微粒子(SO2、NOx、N2O、PAH、Trace element、Fine particle)
燃烧过程数学物理过程模拟(Mathematical modeling of combustion)
流动模型,传热模型,燃烧模型,污染物模型(Flow dynamics、Heat and mass transfer、Combustion and pollutant modeling)
燃烧监测诊断与控制(Combustion diagnostics and optimization)
燃烧测量,燃烧诊断、动态仿真、MIS、DAS(Combustion measurement、Combustion diagnostics、Dynamic simulation、MIS、DAS)
燃烧技术研究与开发(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combustion technology)
稳燃技术、调峰技术、防结渣技术、防腐蚀技术、CFBC、高温烟气炉、高温烟气净化(Stable burning technology、Variable load technology、Slaging prevention technology、Corrosion protection technology、CFBC、High temperature flue gas furnace、Cleaning of high temperature flue gas)
先进发电技术研究(Advanced power generation technology)
多联产资源化系统、代用燃烧发电技术、新型O2/CO2燃烧技术(Joint resource product production system、Substitute combustion power generation technology、New type O2/CO2combustion technology)[3]
资助领域燃烧理论与湍流反应流体力学燃料的物理结构和化学特性
燃烧与转化过程中化学反应动力学与变化行为
燃烧与转化过程中流动、传热、反应、转化的模型与模拟
新型燃烧与转化过程的基础研究能源利用中的污染物生成机理与防治常规污染物(SO2,NOx, 粉尘等)的生成机理与高效脱除
燃烧与转化过程中痕量元素与可吸入颗粒物的生成与防治
温室气体CO2控制
废弃物焚烧中有机污染物的生成与抑制
燃烧污染物排放实时监测与优化控制
热能转换与利用中污染物综合防治热能转换与先进利用技术先进燃烧与转化
流化床及超临界大型锅炉关键技术
生物质、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热能转换过程的节能理论与技术
新型能源转换技术热力设备与系统的诊断、优化与综合评价热力系统监测、诊断、状态评价及决策
热力设备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热力系统仿真与优化控制
热力系统的技术、经济与环境的综合评价[4]
国际交流举办会议会议名称 主办单位 会议主席 会议时间
第一届热能转换国际会议 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刘伟 2000.9.15-20参加会议类别 会议名称 会议时间
国际会议 Energy Recovery from Industrial and Civil Waste Material by Low Temperature Fragmentation 1996-1998
国际会议 采用低温裂解技术实现废弃物的能量回收 2001-2003
国际会议 Development of a graphical interface for CFD 1998.3-1999.3
国际会议 洁净煤、环保和联合循环发电技术中外专家讲学研讨班 1998.4
国际会议 洁净煤、环保和联合循环发电技术中外专家讲学研讨班 1999.4.4-6
国际会议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the Thermal Energy Engineering and the Environment 1998.9.9-10
国际会议 21世纪国际能源工程会议 2000.1
国际会议 能源利用会议 1998.11
国际会议 14届国际流化床燃烧会议 1999
国际会议 煤燃烧国际会议 2001.7-9
国际会议 煤燃烧国际会议 2000.8-10
国际会议 28届国际燃烧会议 2000.7
国际会议 北第四届煤燃烧国际会议 1999.9
国际会议 煤燃烧国际会议 1999.7-9
国际会议 煤燃烧国际会议 2000.9-11
国际会议 国际发电联合会议-国际动力工程会议 1999
国际会议 第14届匹茨堡国际煤炭会议 1997.9
国际会议 首届亚太地区国际燃烧会议 1997.5
国际会议 97年国际动力工程会议 1997
国际会议 流化床国际会议 1997
[5]
设备概览比表面积与孔径测定仪仪器型号:比表面积与孔径测定仪

生产厂家:美国麦克仪器公司
购置日期:2007年6月
原理及主要技术指标:
采用等温下氮吸附(物理吸附)法测定固体(粉状和颗粒状)的比表面积、孔 径以及孔体积,并且通过计算机进行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可以得到等温吸附回 线以及孔径分布等。仪器具有6个样品脱气站和3个样品分析站,可以同时对6个样 品进行脱气处理和3个处理好的样品进行分析,整个分析过程由计算机自动完成。
主要性能指标:
压力范围:0—950mmHg
比表面测量范围:>0.01m2/g
孔径测量范围:5000A~17A
重现性:99.9%
主要用途:
用于测量固体物质的比表面积、内孔径及分布、内孔容积以及等温吸附回线等[6]。高性能计算机机群系统仪器型号:浪潮TS40000
生产厂家:浪潮集团

购置日期:2007年
原理及主要技术指标:
16台计算节点(Xeon 5130 ×2,4G ECC FBD,73G SCSI),1台管理节点( Xeon5130×2 /4G ECC FBD/300G*6 SCSI/双通道U320 RAID卡 128M cahce/ 1000M*2+100M/DVD RM/10Gbps Infiniband接口 HCA/冗余电源),infiniband网络交换机,软件(Intel cluster.tookit,ntel C++/Fortran 编译器、Intel MKL数>学核心库、Intel Vtune性能调优工具)
主要性能指标:
理论峰值=544Gflopys(即每秒钟运行5440亿次),按17台结点计算
实测峰值=402.56Gflopys
主要用途:
本系统可同时满足SMP并行和分布式并行两种大规模科学计算的需求[7]。气体汞在线分析仪仪器型号:SM3
生产厂家:德国Mercury Instruments

购置日期:2005年
原理及主要技术指标:
基于冷原子吸收测量采样气体中的单质汞,氧化态汞经热催化剂还原为单质汞后进入检测室测量;总汞检测范围为0-500ug/m3,单质汞检测范围为0-2000ug/m3。
主要性能指标:
三种量程范围可选;
在线监测总汞和单质汞浓度,数据刷新率<1s;
使用干法催化还原系统,系统操作简单,运行相对较简单;
自动调零,时间可根据用户需要设定;
可与电脑联机进行自动采集数据,大大降低了工作量;
主要用途:
燃煤烟气汞排放实时监测,实验室汞迁徙转化研究[8]。
开放基金申请指南资助领域(1) 燃烧理论与湍流反应流体力学
燃料的物理结构和化学特性
燃烧与转化过程中化学反应动力学与变化行为

燃烧与转化过程中流动、传热、反应、转化的模型与模拟
新型燃烧与转化过程的基础研究
(2) 能源利用中的污染物生成机理与防治
常规污染物(SO2, NOx, 粉尘等)的生成机理与高效脱除
燃烧与转化过程中痕量元素与可吸入颗粒物的生成与防治
温室气体CO2控制
废弃物焚烧中有机污染物的生成与抑制
燃烧污染物排放实时监测与优化控制
热能转换与利用中污染物综合防治
(3) 热能转换与先进利用技术
先进燃烧与转化
流化床及超临界大型锅炉关键技术
生物质、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热能转换过程的节能理论与技术
新型能源转换技术
(4) 热力设备与系统的诊断、优化与综合评价
热力系统监测、诊断、状态评价及决策
热力设备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热力系统仿真与优化控制
热力系统的技术、经济与环境的综合评价资助原则(1)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主要资助煤燃烧及其相关领域原始创新性的基础理论研究,或满足国家重大产业需求、具有重大产业背景的应用研究。
(2)要求研究项目具有创新思想、新方法、新见解。
(3)研究内容应属燃烧学科发展前沿或优先发展的领域,并具有一定的科学积累和研究特色,鼓励学科交叉,加强学科渗透,促进煤燃烧相关理论发展。
(4)本年度拟设立开放课题5-10项,分为面上项目和重点项目,面上项目每项资助金额不超过5万元,重点项目每项资助金额不超过10万元。
(5)其它要求参见《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规定》。申请与审批程序(1)课题申请者填写《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申请书》,经所在单位同意并加盖公章后,向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申报。提交申请书纸质资料3份,并同时提交电子版。申请书提交截止日期:2008年11月10日;
(2)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组织专家对申请项目进行初审;
(3)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将初审结果交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再审,确定获资助项目[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