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升才

人物简介李升才,男,1960年6月出生,籍贯辽宁朝阳。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九三学社社员。华侨大学新型结构体系研究所所长。从事结构工程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泉州市专家;重庆市科技计划项目评审专家。
人物经历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博士研究生毕业,研究方向为结构抗震工程,获工学博士学位(导师:江见鲸 教授)。
1983年7月至1996年10月,任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其中,1993年12月至1995年5月,赴马来西亚进行马六甲海滨公寓(12层框剪结构)工程施工建设,任英文翻译兼现场经理。1996年10月至2004年4月,任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副教授、教授,土木工程系副主任(副处级)。
2004年4月至今,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委员。
进修学习情况1.1983.9—1984.7,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煤炭部办英语培训班学习;
2.1984.8—1985.7,同济大学进修工民建专业有关课程。
主要研究方向工程结构抗震
新型节能结构体系
混凝土结构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
结构非线性分析
表彰和奖励1.1992年5月,获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教学效果十佳青年教师称号;
2.1992年9月,被评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优秀教师;
3.1992年10月,获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效果优秀奖并聘为副教授;
4.由本人为副主编的《土木工程实用运筹学》,1998年被评为天津城市建设学院优秀科技著作奖;
5.2003年7月,指导学生科研项目"钢筋混凝土聚苯夹芯板保温性能分析"获天津市挑战杯三等奖;
6.2006年11月,被华侨大学授予“学生科技园丁”荣誉称号;
7.2007年9月,获华侨大学第七届教学优秀特别奖。
主要科研课题(1)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节能砌块隐形密框结构住宅研究与应用(2008H0029)(在研,主持);
(2)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项目:节能砌块隐形密框墙板砌块作用机理及框格优化研究(2008J0161)(在研,主持);
(3)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项目:节能砌块隐形密框结构住宅墙板受压性能研究(E0540004)(已完成,主持);
(4)建设部科技发展项目:轻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新技术研究(06-k3-17)(在研,主持);
(5)天津市高等学校科技发展基金项目:LC(Light Composite轻型复合)结构体系的研究(01-20212)(已完成,主持);
(6)厦门市科技项目:轻型节能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研究与应用(3502Z20073035)(在研,主持);
(7)泉州市第四批科技三项费用项目:节能砌块隐形密框结构住宅抗震性能研究(2005G7)(在研,主持);
(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GIS的城市综合防灾评估与对策研究(59938180)(已完成,主研人员);
(9)东煤公司基建局立项省级项目:古山立井软岩地压观测与分析(已完成,主研人员);
(10)黑龙江煤炭工业管理局立项省级项目:鸡西荣华立井软岩层段围岩地压及井壁应力的实测与分析(已完成,主研人员);
(11)华侨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费项目:节能砌块隐形密框结构住宅墙板受力性能研究(已完成,主持)。
代表性论文[1] 李升才. 带框复合墙板承载力计算的简化模型与方法[J]. 工程力学, 2007, 24 (12): 140-145, 157, EI收录(收录号: EI: 080611079291)
[2] 李升才, 江见鲸. 轻型复合结构抗震性能分析(Ⅰ)——墙板开裂过程及裂缝发展规律分析[J].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45(5): 133-138, EI收录(收录号:EI: 070110348594 )
[3] Li-shengcai, Jiang-jianjing, Yu-qingrong. Shear-resistant behavior analysis on light composite shear wall[J]. 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清华大学学报英文版, EI核心刊物), 2002, 7(6): 560-566
[4] 李升才, 江见鲸. 轻型复合结构抗震性能分析(Ⅱ)——结构的滞回曲线、位移反应、基底剪力反应规律分析[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已录用待发表, EI核心期刊
[5] 李升才, 于庆荣. 复合墙板偏心受压试验研究[J]. 建筑结构学报, 2006, 27(SUPPL(1)): 218-224, EI收录(收录号:EI: 070410389678)
[6] 李升才, 邓文樵, 周梅等. 圆形地下连续墙槽壁稳定性研究[J]. 阜新矿业学院学报, 1996, 15(1): 43-47, EI收录(收录号:EI: 98014018454)
[7] SC-Li, JJ-Jiang, QR-Yu. Research on light composite structure[C]. Proceedings of the seve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erts, Tianjin, P. R. China, August 2002, p958-962 ISTP收录(收录号:BV54N)
[8] 李升才, 王英华. 复合墙板受力性能平面有限元分析[J]. 建筑结构, 2007, 37(7): 51-53, 50
[9] 李升才. 复合墙板受力性能空间有限元分析[J].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40(SUPPL): 130-136
[10] 李升才. 复合墙板轴心受压试验研究[J].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27(4): 384-387
[11] 李升才.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的延性问题[J].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 2001, 7(1): 36-38
[12] Shengcai Li, Zhixing Zeng. RESEARCH ON AN ENERGY-SAVING BLOCK & INVISIBLE MULTI-RIBBED FRAME STRUCTURE[C]. In: Proceedings of the 3rd Specialty Conference on THE CONCEPTUAL APPROACH TO STRUCTURAL DESIGN, Singapore: 2005, p119-124
[13] 李升才, 江见鲸, 于庆荣. 复合剪力墙板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的探讨[J]. 建筑结构, 2001, 31(9): 32-33, 27
[14] 李升才, 江见鲸, 于庆荣. 复合剪力墙板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的探讨[J]. 结构工程师, 2001, (3): 35-40
[15] 李升才, 江见鲸, 于庆荣. 复合剪力墙板弯曲开裂强度计算方法的探讨[J]. 工业建筑, 2001, 31(7): 21-23, 35
[16] 李升才, 江见鲸, 于庆荣. 复合剪力墙结构设计计算模式的探究[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2002, 21(5): 608-611
[17] 李升才. 轻型复合结构动力特性试验研究[J]. 结构工程师增刊(下), 2005, p533-5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