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泉书院
甘肃省兰州市五泉书院五泉书院,位于甘肃省兰州市。为兰州府官立书院,旧址在城关区贤后街东口北端,现属贤后街2号,通渭路221号、223号、225号。嘉庆二十四年(1819),甘肃布政使屠之申,兰州在籍翰林秦维岳利用庆祝宫后街官署建立五泉书院。咸丰八年(1858)知府栗垣、同治十二年(1873)知府铁珊重修。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为兰州府中学堂。1912年改为兰山观察使署。1919年改为兰山道署。1928年榆中进士杨巨川改为五泉图书馆。现为民居。这是兰州仅存的书院古建筑。书院为坐北朝南并列三组建筑,中依次为牌坊、仪门、照壁、大门、讲堂、退省斋、明道楼,东西厢房为学生斋房。东西两侧各为三进四合院。西院中间一进上房山长居住,东院第一进上房监院居住。大门内小屋二间院夫居住。书院设山长1名,修金160两,薪水每月4两,聘金4两,节仪如之。设监院1名。薪水40两。书办1名,纸笔费15两。门斗2名,工食银各10两。招考兰州府六属;狄道州(今临洮县)、河州(今临夏州)、皋兰县(今兰州市城关区、七里河区、西固区、安宁区及皋兰县)、金县(今榆中县)、渭源县、靖远县生员、童生人院肄业,以考取举人或进学(获得生员资格)。设生员正课生10名,每名每月给膏火银1两2钱,副课生10名,每名每月给膏火银8钱。童生正课生10名,每名每月给膏火银1两,副课生15名,每月每名给膏火银6钱。布政使屠之申等官员捐银4500两,秦维岳率兰州绅士捐银1544两,发商生息作为书院经费。五泉书院除研习四书五经外,也学经世致用之学。在“戊戌变法”的影响下,刘尔炘山长撰《力求实学条约并序示书院诸生》,鼓励学生。“将欲为异日有用之人,则凡天算、舆地、军政、财赋、中外交涉诸大端,因其所近而专治焉。”他还要求学生要“立志”、“存心”,“有抉择”、“有次序”、“宜体察”、“宜随事力行”。每年二月到十一月为考课期。每月初三为官课期,由兰州知府及皋兰知县轮流考试。每月十二日、二十二日为堂课期。每课均考四书文一篇,试帖诗一首。每月初八、十八、二十八,由山长考策论与经古文。书院藏有《十三经》、《古文渊鉴》等“四部”书籍80多种,以及《学唐渐通》书板46块。五泉书院历任山长有:秦维岳,嘉庆间在职。刘凤来,皋兰人,道光拔贡,道光时在职。卢政,字敏斋,皋兰县西固柳沟人,咸丰壬子(1852)举人。著有《乾象山古今集说》等。咸丰时在职。马世焘,咸丰时在职。吴可读,皋兰进士,咸丰时在职。张照南,字星舫,皋兰县人,咸丰癸丑(1853)进士,咸丰时在职。马玉田,字砚农,狄道人,光绪乙亥(1875)举人,肃州学正,同治时在职。著《砚农诗文集》。马中律,字正五,号雪斋,回族,皋兰人。同治甲戌(1874)进士,同治末在职。王作枢,字辰垣,翰林,光绪初在职。黄积厚,字斛泉,湖南善化人,光绪壬午(1882)举人,光绪十一年(1885)在职。刘尔炘,光绪十八年(1872)至二十年,二十四(1898)至二十八年两次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