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峪村

在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距京城86公里。据明代一残碑记载,该村始建于辽代,最初为杨姓族群部落,最兴旺时在清末民初,当时人口也不过百户。杨家峪自古便是远近闻名的耕读之村,村内有供奉龙王、树王、虫王的庙宇和保存完好的贞节匾,而升官喜报、炕上书桌、碾房题字等古迹更是体现了这个村子深厚的文化底蕴。由于没有怎么经历过战争,杨家峪是斋堂古建民居保存最完好的村落之一。在这种小村里呆一个下午,可以踏青也可以沉下心来品味一段历史。杨家峪村位于门头沟区斋堂镇,曾是有名的闭塞村,在抗日战争时期曾作为离鬼子据点仅5公里的根据地一直没有被鬼子扫荡到,可想而知此地的隐秘。此地藏在茫茫大山深处,原来只有探亲的和探险的两种人光顾,今年十月一日托新中国的福,此地受市政府“村村通公路”的政策惠顾终于通了公路。据说这个村子目前已被北京中坤集团出资收购(每座院子3-5万元买断),路已一直修到了村头,看来是准备打造成为距爨底下村之后的又一座旅游景点,目前也只有20来位老人住在村子里面(以后都得迁走),看来这些即将倒塌毁灭的古老建筑是有救啦,但不知大批游人涌入过于商业化运作后是否还能让人感受到那段厚重的文化和历史。
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杨家峪村一、地理位置
山清水秀、美丽富饶的杨家峪村是太原市的东大门,距市区2.5公里,有过境高速公路横跨南北,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交通通信非常便捷。
二、土地资源
全村土地面积6352亩,其中:园地林地920亩、耕地632亩、土地贫脊,由于工业生产的影响已不适应再进行农业生产,307国道以南有土地3400余亩。是东环高速杨家峪出口至朝阳街出口的中间地段。村民和居民分散居住在下庄、安圪洞、大水沟、小水沟、返坡、淖马沟、东水口、杏沟、朱家峰、黄土巷、南坡等11个自然村中。居住用地2000亩,办公学校等公益事业占地240亩。百分之八十的村、居民居住在307国道以北。东山煤矿有限责任公司占用土地700余亩。村民矿工交错居住。
三、气候特点
内陆干燥气候一年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平均气温10-20℃光照充足,降雨集中在7、8、9月份。
四、人口状况
全村农业人口为1980人,驻地单位有杏花岭区杨家峪街道办事处、太原市东山煤矿有限责任公司、太原刚玉东山热电有限公司、太原市城区信用联社杨家峪信用社、杨家峪中学、杨家峪小学、杨家峪中心医院。区域总人口50000余人。
五、产业现状和村民福利
2006年成立了由集体控股70%年满18岁的村民入股的山西天行健工贸有限公司。公司下属建材、煤制品、工业、物业、开发五个分公司,2006年公司实现利润400万元,运行良好。2007年实现利润900万元,2008年起至2011年预计每年以40%的幅度递增。
须特别提出的是建材公司,该公司是我村新成立的一个环保型企业,产品以空心砖为主,该产品是利用65%的粉煤灰,30%的粘土、5%的粘合剂,通过真空高压挤压成型自燃烧结后即为成品砖,该砖质量轻、压力高、随着国家对实心粘土砖的禁产,该产品是“禁实”后取代实心粘土砖的最佳替代品。而且该产品已经环保部门和太原市墙体材料改革办公室认可,是一个环保型、节能型、可持续发展的好项目,有可能形成规模生产。
以生产《高掺量粉煤灰自燃烧结轻质承重砖》为主的太原市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公司有员工288人,技术人员28人,拥有两条生产线,可年产6000万块粉煤灰砖,实现年纯创利润280万元 。
在我村福利方面,凡杨家峪村女性村民年满55岁,男性村民年满60岁,即可每月领取200元的养老金;凡杨家峪村村民每人每年分三次发给150斤白面、150斤大米、30斤食用油;过春节人均发给100元的副食补助;杨家峪幼儿园和小学生的学杂费全部免收,考上大学的大学生在校期间每人每年给3000元的助学金;原定三年内解决村民人均配置面积低于成本价100元的28㎡住宅安置,已于2007年5月全部完成,实现了惠及村民总经济价值1680万元。
六、组织制度建设
按照政治坚定、开拓创新、团结务实、高效廉洁的要求加强领导班子的建设。努力提高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全体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调动广大村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积极推进民主管理,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完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体制。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定期实行村务公开,实行重大决策科学论证,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党员和村民代表讨论决定制度。
现在,杨家峪村正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书记胡毓敏和村长胡政的直接带领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条大路上加速发展,杨家峪村正在进行着一次大的历史变革,正在走者一条富民强村的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