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源论
名词解释一:逐字逐词解释本
基本字义:1. 草木的根: 2. 事物的根源,与“末”相对3. 草的茎,树的干: 4. 中心的,主要的: 5. 原来: 6. 自己这方面的:
详细字义
〈名〉
本义: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茎干
本,木下曰本。——《说文》
本实先拨。——《诗·大雅·荡》
木水之有本原。——《左传·昭公元年》
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国语·晋语》
是岁,有禾生景天中,三本一茎九穗。——《论衡·吉验》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唐·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本支百世。——《诗·大雅·文王》
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鲁迅《呐喊》
事物的根基或主体
君子务本。——《论语·学而》
今背本而趋末。——汉· 贾谊《论积贮疏》
然墨之道,兼爱为本。——马中锡《中山狼传》
母金,本钱
子本相侔。(子:利息,侔:相等)——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根源,本源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礼记·大学》
盖亦反其本矣。——《孟子·梁惠王上》
为是者有本有原。——唐· 韩愈《原毁》
人穷则反本。——《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古代指农业生产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汉· 贾谊《论积贮疏》
底本
今存其本不忍废。——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奏章,书册,本子
若止印三二本。——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又如:普及本;宋本;刻本;节本;合装本。亦指作为根据的事物
亦先有所本。——蔡元培《图画》
〈形〉
原来的;本来的
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
基础的,基本的
〈动〉
执掌,统辖
推究,推原
抑本其成败之迹。——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自己或自己方面的本姓曹。——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现今的
这,那用芽者自从本说。——宋· 沈括《梦溪笔谈》
种几本大芭蕉。——《红楼梦》
〈副〉
原先,本来
臣本布衣。——诸葛亮《出师表》
本在冀州之南。——《列子·汤问》
自言本是京城女。——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源
基本字义:1. 水流所从出的地方: 2. 事物的根由:
详细字义
〈名〉
本义:水源,源泉
同本义
或源也,或委也。——《礼记·学记》
祈祀山川百源。——《礼记·月令》
犹浊其源而求其清流。——《礼记·礼乐志》
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又如:源委(指水的发源和归宿。引申为事情的本末和底细);源理(水的本源和支流)
来源;根源
启生人之耳目,穷法度之本源。——《旧唐书·儒学传序》
本源
基本词义:事物产生的根源
详细词义:
源头
江河之水,驰涌滑漏,席地长远,无枯竭之流,本源盛矣——汉·王充 《论衡·效力》
本源皆泻卤,异端亦咸鹾—— 宋·王禹偁 《盐池十八韵》:
借指事物的根源,起源。
君臣所以炳焕,军国所以昭明,详其本源,莫非经典——南朝·梁·刘勰 《文心雕龙·序志》
夫治乱、安危、存亡之本源,皆在人君之心——宋·司马光 《进修心治国之要札子状》
或者年兄戒迷复之凶,敦报德之义,遡泉荫之本源,悔下石之机智,补牍详陈,无所隐讳——清·陈梦雷 《绝交书》
近来科学中的进化论家说,人类是由极简单的动物,慢慢变成复杂的动物……所以人的本源便是动物——孙中山 《人格救国》
根本。指事物的最重要方面。
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南朝·梁·刘勰 《文心雕龙·情采》
秉心识本源,於事少凝滞——唐·杜甫 《信行远修水筒》
正尔分章句,谁欤达本源?——宋·陆游 《读<老子>》
此皆议论之时,枝叶波流偶然相及,非为学之本源。——清·恽敬 《<姚江学案>书后》
必须先从本源着手,把政治上的障碍物扫清,这是我们应努力的第一着——廖仲恺 《国民的努力》
论
基本字义
1.分析判断事物的道理2. 分析阐明事物道理的文章、理论和言论:理~。舆~。专~。社~。3. 学说,有系统的主张:系统~。4. 看待:一概而~。5. 衡量,评定:~罪。~功行赏。6. 按照:~件。~资排辈。
详细字义
〈动〉
本义:评论,研究。引申为“议论”
议论, 分析和说明事理
论,议也。——《说文》
论理也,次也。——《论语序集解》
坐而论道。——《周礼·考工记》。注:“谓谋虑治国之政令也。”
臣请论其故。——《史记·张仪传》
留连论诗。——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与蒙论议。——《资治通鉴·汉纪》
每与臣论此事。——诸葛亮《出师表》
思;思考
论之思之,至于再三。——《汉书·王莽传》
衡量;评定
论其刑赏。——诸葛亮《出师表》
评论;辩析
相国论河套。—— 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判罪;判决
会论虞常。——《汉书·李广苏建传》
袁溥论 瑞。—— 清· 张廷玉《明史》
舒华论瑞迂。——《明史》
考虑;顾及
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鲁迅《彷徨·祝福》
较量
我与一百斤大刀,却与那先生论么?——《三国志平话》
控告,举报
那里有令史勾结强贼理,如今世上媳妇论丈夫的稀。——元· 李致远《还牢末》
凭借
想相如凭舌剑压 秦国,论胆量完璧而回,乃股肱忠烈之士。—— 元· 高文秀《渑池会》楔子
说;陈述
无论魏晋。——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弃者无论。——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论天下事。——《资治通鉴》
按照,依照
研究
论世之事。(论,研究、探讨。)——《韩非子·五蠹》
通“抡”。选择
权节其用,论比协材。——《国语·齐语》
论贤人,用有能,而民可使治。——《管子·五辅》
通“纶”。治理
云雷屯,君子以经论。——《易·屯》
屡陈时政,经论治体。——《三国志·魏书·任苏杜郑仓传》
〈名〉
主张;学说
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论语·先进》
余不妄,独持迂论。——徐光启《甘薯疏序》
又如:相对论;原子论;方程论
议论文
论也者,弥纶群言,而研一理者也。——《文心雕龙·论说》
通“伦”。伦理
於论鼓钟!——《诗·大雅·灵台》二:全词解释本源论
本源论
简言之就是关于某类事物本质,根源的论证,认知。
本源论的特征本源论可以从类别上可分为哲学,科学,经济,社会,文化,思想,生活等的本源论,其中哲学的本源论贯穿其他各个方面;从来源上可分为中国的本源论,欧洲的本源论,印度的本源论,阿拉伯的本源论等;从时代上又可分为太古,上古,远古,中古,近古,近,现代的本源论等等。而从性质上可分为正确及错误的本源论,实用的及虚幻的本源论。下面详细介绍哲学的本源论。
哲学本中的本源论对于哲学的本源论的认知分为若干派别:唯心论者,唯物论者,物源论者,心源论者,否定论者,模糊论者,实用论者,等多方面的支持者。唯心论者的本源论唯心论者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即意识决定宇宙的存在和发展,是较为原始的认知,也是得到宗教徒认同最多的认知,优点是具有神秘性,完美性和寄托性,缺点是缺乏理论性和实践性,往往是一种文化氛围下的感官性宇宙观体系比如道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各自的世界观。唯物论者的本源论唯物论者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即物质决定宇宙的存在和发展,是较为现代的认知,也是得到现代的政界,军事界认同最多的认知,优点是具有实践性和推理性缺点是具有阶段性和残缺性,也就是说唯物论者得到的结论往往取决于工具,而工具具有时代性,那就只是他们的结论时常自我否定,同时人类由于在宇宙中的认知范围极其渺小致使唯物主义的残缺。比如人们科学家提出种种微观粒子如光子模型但最终都无法解释粒子各方面性质的完美结合,质能转换,接触与非接触的力的作用方式等还根本无法证实或理解。物源论和心源论者的本源论物源论者和心源论者者认为人类去肯定世界的本质还是一种幼稚的表现,因为人的一切理论都来自感性认识,而人的感知范围只是局部宇宙,这种以偏概全的推理是行不通的,于是人类认识的重点不是去确定世界的本质,而是努力改进自己的认知工具和认知方式。但这似乎永远也无法弥补人类认知的局限性除非人类的认知能够永远正确积累以致完全找不到缺陷,但这完全又不可能。所以他们都反对将世界的本质绝对化,而认为人类对于宇宙本体论的认知就像发现天体一样是个没有停止过的认知过程,即肯定过程而不将结论绝对化。至于物源与心源的差异在于各自文化的立场不同。这一部分人多为上层的知识分子。否定论者的本源论否定论者则认为人类根本就不可能知晓世界的本质,因为人的认知局限,人对于宇宙人知的结论与实际存在及规律性的真理完全是两个概念,而且两者之间的关系可能与人的认知完全矛盾。模糊论者的本源论模糊论者认为世界本源似乎是各种形式都有可能的,他们可能综合以上几种或者更多。实用论者的本源论实用论者则报以能够实用的就采纳的思想,比如他可以相信宗教教义,也相信唯物论的知识,甚至不同环境,不同时间都会改变认知,而各种体系之间的矛盾则认为没必要去理睬。科学中的本源论从类别上看科学发展对于本源论的发展有直接的推动作用,现代科学对于本源论的认知已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一直处于动态发展之中,如早期的原子,至核子,光子,其他微粒以及科学家们追逐中的理想基元。经济中的本源论经济方面的本源论则围绕原料,生产力,资金,技术,生产关系,商品等展开。社会中的本源论社会的本源论则围绕个人与,家庭,民族及国家人类,细胞与组织,器官,及生命体,生物群落,生物圈展开。文化中的本源论文化的本源论则围绕种族血统,语言文字,宗教体制,迁徙发展,生活方式,社会结构,意识形态等多方面展开。思想中的本源论思想的本源论则围绕个人,家族,民族,国家乃至社会认知能力,认知内容,认知方向,认知心理,以区分思想内容,思想特性思想等级思想潜力等。生活中的本源论生活得本源论则是包罗万象,不但包括前面各个方面。还侧重在对于人们平时衣食住行,人生历程,聚散分合,喜怒哀乐等多方面中统一于事件的过程及规律的认知。
不同来源的本源论从来源上看,世界上影响较大的本源论主要分别来自东亚,西欧,中亚及南亚的中国,英国,印度,阿拉伯等国。中国以儒道两家为思想文化核心,还包括古代科学文化,欧洲则以基督教文化及近现代科学文化为核心,印度以佛教等为核心思想文化,阿拉伯等以穆斯林思想文化为核心。不同来源的本源论分布中国儒道文化辐射面主要为东亚,东南亚,东北亚,古代科学文化覆盖世界,欧洲宗教文化主要辐射面为欧洲,斯拉夫国家,非洲,美洲,而近现代科学文化现在则几乎覆盖世界。印度宗教文化辐射面主要为南亚及东亚部分地区。阿拉伯宗教文化则主要覆盖中东和西亚。总体而言,古代占有文化优势的是中国,而近现代占有文化优势的是欧洲,其次是中国,这也就直接影响了世界各地人的本源认识。
不同时代的本源论从时代上来看,远古时代以前人类的本源论不是分清楚,但大概是以蒙昧,原始,自然,而神秘的形式为主。而从远古到近古时代过渡过程中,有两支快速发展包括古埃及,古中国。其外还有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希腊等。但古埃及古巴比伦限于原始泥泽中没有能够继续向前快速发展后又被灭国,而古中国一枝独秀及实现大一统,古希腊的欧洲一直处在混战中,古印度则局限在小圈子里一直未得翻身后又被奴役。直到近代中国没有对手而长期停滞不前,欧洲走出阴霾进入工业时代迅速赶超中国并向世界扩展入侵北非,中东,南亚,发现美洲大洋洲,并最终跨越到现代形成现在的格局,及相应的本源论认识差距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