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斯拉夫•米沃什

1980年作品《拆散的笔记簿》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不妥协的敏锐洞察力,描述了人在激烈冲突的世界中的暴露状态”。
米沃什1911年6 月 30 日出生于立陶宛首府维尔纽斯附近的谢泰伊涅里一个贵族家庭。当时立陶宛仍然属于波兰的版图(直到1940年归属于前苏联)。当地语言混杂,但米沃什的家庭从16世纪起就讲波兰语,因此,尽管此后一生漂泊不定,并精通好几种语言,米沃什仍然把波兰视为祖国,并坚持用波兰语写作。他曾说:“我是一个波兰诗人,不是立陶宛诗人。”
米沃什曾在维尔纽斯泰凡•巴托雷大学学习法律,并于1936年发表了第一本诗集《冰封的日子》。从诗人早期作品的主题已经可以看出他后来写作风格的端倪:通常是从结合了诗人现实经历的历史视角出发,而以田园诗兼启示录式的手法表现出简洁意象。
他经历过“二战”的纳粹时期,他从反纳粹战争开始就积极参加波兰的抵抗运动。战后他曾担任波兰外交官,在波兰驻美国与法国的使馆里,负责文化事务。与政府决裂后曾去法国,并于1960年离开法国来到美国。在那里,他担任伯克莱大学的斯拉夫语言和文学教授达20多年之久。
1989年后,诗人结束了接近30年的流亡生活,回到波兰以后,就一直住在克拉科夫。
于2004年8月14日在波兰克拉科夫家中去世,享年93岁。
瑞典文学院在1980 年度授奖仪式上的欢迎词中这样评价米沃什:“米沃什是一位难懂的作家,用最恰切的字眼来形容——其文学作品庞杂而渊博,激烈而又幽深,而且在不同的气氛与层次中善于变幻:由悲哀到愤怒,从抽象到具体。他是一位重要的作家,他之所以能引人入胜,当然不仅仅是因为作品的驳杂。”
主要作品有诗集《拯救》,《冰封的日子》、《三个季节》、《冬日钟声》、《白昼之光》、《日出日落之处》;日记《猎人的一年》;论著《被奴役的心灵》;小说《夺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