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县社火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6-27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义县社火

义县社火是展示医巫闾山地区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遗存。记者日前前往义县采访,了解到义县社火始称“九龙十八会”,流传于辽宁西部医巫闾山脚下大凌河、细河交汇的义县大榆树堡、张家堡、九道岭等乡镇一带。

社火的聚集地在九道岭镇齐家子村。这是个古老的村寨,东依医巫闾山与北镇市相邻,南接凌海市,西隔大凌河,北临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自古以来就是文化交流中心,这里形成了民俗民间文化生长和传承的摇篮。义县社火是当地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农牧生活中形成的以歌舞、祭祀活动为载体,包括历史、宗教、民俗、艺术等多种文化内容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义县志》对义县社火有明确的记载:“城东细河左右齐家子、沟口子、车房、羊房十三屯胜会。前后五日妆点逛街,所办之热闹杂剧如旱船、竹马、抬竿、秧歌诸名目。买卖如云、往来似水,相距数十里外,竟有乘车挥马而奔,其繁华出于本邑各会之上。”这段文字,生动地记载了义县社火即“九龙十八会”当年的盛况。

义县社火是群众自发形成的民俗文化活动,其规模包括9个大村、18个自然屯,各村都有自己的拿手好戏,并且都是各村艺人一辈辈传承,不断改进丰富起来的,如:双井子旱船舞、东岔路沟竹马舞、王汉屯的钢叉舞、西岔路沟的双狮舞、东砖城子的人上人、鲁家屯的耍龙灯、小砬西的赶船舞、复兴堡的寿星仙鹤舞等等,所有村屯的节目合称“九龙十八会”。

据老艺人们回忆,他们从小就学习跳竹马,最早参加“九龙十八会”演出时才十五六岁。每年4月21日至25日,生活在医巫闾山西麓,大凌河、细河两岸数十个村庄的民众以村屯为单位,组成表演队伍,携带祭祀用品和不同形式的文艺节目,从四面八方向齐家子村汇集,参加一年一度九龙十八会。各村的演出队每到一个村庄就地打场表演,吸引了众多男女老少。齐家子村周边方圆几十公里的百姓,带着各种农副产品,风味小吃,或驾车或骑马或徒步赶到药王庙前逛庙会、看社火,热闹非凡。

义县社火以其生动的内容、鲜活的形式,载入了地方史册,并扎根于当地群众之中世代传承。据了解,“九龙十八会”中保存较为完整的是“竹马舞”和“旱船舞”,“竹马舞”和“旱船舞”都曾参加过省市民间艺术节。

社火是随着庙会、乡会的产生而产生,它本身已构成民俗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义县社火内容独特,表演形式独具一格,民族民俗特征突出,艺术特色鲜明,深受当地群众喜爱。无论从活动内容到表演形式、服饰、道具,都能体现出北方独特的民族民间艺术特征,充分体现了这种民间文化活动的历史文化价值。

义县社火已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保护好这个项目,义县制定了10年保护计划,即在充分利用原有保护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整理该县境内有关社火的资料,组织培养传承人。今年,义县有关部门组织专业队伍对义县社火进行了一次全面普查,并且陈列原有保护成果,建立保护基地,逐步命名保护区及传承人。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结合发展旅游业的契机,义县各旅游景区均成立了社火舞蹈队,向人们展示古朴独特的民族民间文化。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