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顺乡
六顺乡由翠云乡更名来,又名小芦山,乡政府驻地为原六顺县政府旧址,历史悠久,南宋时属威远睑领罗陀部,元属元江路,明属车里宣慰司勐拉地。清雍正7年(即1729年)属普洱府,雍正13年属思茅厅六顺土司地。民国元年(1912年)为普思行政总局第8分局,民国16年(1927年)改为芦山县,次年(1928年)改为六顺县。1950年全县划分为5个区;1953年,撤消六顺县并入思茅县为翠云区;1957年改乡,1958年与竹林并为普洱县上游公社。1967年恢复翠云区,1969年改为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设乡。
六顺乡位于思茅区西南部,东郊南屏镇,西与思茅港镇、龙潭乡毗邻,北接震东乡,距思茅城区50公里, 距省级重点工程大中河水库10公里,距国家巨型电站糯扎渡电站30余公里,思澜公路横贯东西,是通往国家级口岸思茅港及糯扎渡电站的必经之地,是思茅跨国旅游线路之一。
六顺乡气候温和,日照充分,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全乡土地面积542.1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727亩,经济作物以咖啡、茶叶、水果为主,有茶园7667亩,林果2849亩,咖啡4534亩,葛根、萝芙木200亩。全乡辖官房、高笕槽、那棵落、团结、炮掌山、嘎里、南邦河、竹山河8个行政村,9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1902人,其中农业人口11252只,占94.6%,有汉、彝、傣、回、哈尼等十多种民族杂居。
六顺乡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较好的生态自然景观及保存完好的亚热带森林植被,群山隽秀,层峦叠翠,白云缭绕,素有“小芦山”之称,乡内各村均的许多百年古榕构成多处“独木成林”。风景如画的境内,有七洞八景(七洞:仙人洞、观音洞、彩虹洞、水帘洞、珍珠洞、龙骨洞、团结仙人洞。八景:云海、喀斯特景观、榕树、野生紫荆花、千亩茶园、千亩咖啡园、亚热带针阔混交林、两河风光)可观光旅游,充满神秘色彩的溶洞内怪石嶙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为洞景描绘出仙人过界、滴水观音的传奇故事。大中河、南邦河分支出条条溪流,与亚热带植被相互交融,思澜公路如玉带般穿山越境,既为自然美间增添生气,也为旅游提供便利。大中河水库的开发建设,也将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全市最大的人工湖面将是休闲旅游的最佳地点。
六顺乡石灰岩资源丰富,现的石料加工厂8个,年产碎石80万吨。六顺乡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为80%,活立木蓄积量360.4万立方米,现有股份制林场二家。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六顺乡历届党委、政府带领全乡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改革开发步伐,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优势,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全乡面貌日新月异,经济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社会全面进步。2003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736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5385万元,财政收入363.4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85元,粮豆总产量499.71万公斤,各项存款余额1738万元,各项贷款余额1409万元。农民的平均收入及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全乡经济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