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入岩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6-27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简介侵入岩[1](intrusive rock)是地壳深处的熔融岩浆,指液态岩浆在造山作用下贯入同期形成的构造空腔内,在深处结晶和冷凝而形成的火成岩[2]。

侵入岩主要形成于燕山期,同位素年龄值129~161.8百万年,产状为岩株、岩枝、岩脉,岩基极少。岩类以花岗岩、花岗闪长岩,花岗斑岩居多,钾长花岗岩、流纹斑岩次之。花岗岩类可分改造型、同熔型两种,改造型又分重熔型和混合交代型。

改造型侵入岩母岩物质来自经剪切重熔后的局部浅层地壳,沿着印支期褶皱核部或大断裂带侵入,一般为中、深成侵入相。岩石以铝过饱和系列为主,有钾钠比高、氧化指标低的特征。石英中气液包裹体均一,温度190~400℃。岩石具花岗结构,晚期还出现斑状结构,矿物属低温结晶序列,成岩温度700℃。以临安顺溪花岗岩、河桥花岗岩、萧山道林山钾长花岗岩为代表。

同熔型侵入岩由太平洋板块向北西俯冲或陆陆碰撞,使深部地壳熔融岩浆上升凝固而成。侵入体定位较浅,有高温结晶序列及斑状结构的特点。石英中气液包裹体均一,温度160~475℃,成岩温度970一1143℃。这类岩体与同期火山作用有密切关系,常受火山构造控制。以桐庐横村埠花岗闪长岩、天目山花岗闪长斑岩、富阳里山花岗岩为代表。

由于岩浆侵入作用通常发生在火山喷发作用之后,侵入岩往往分布于中低级火山构造的中心或其周缘的环状、放射状断裂之中,形成一套火山——侵入杂岩,较典型的有横村埠火山杂岩带。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