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戏

简介
历史上只称戏班名,亦称“沅河戏”、“汉戏”、“常德戏”。1953年改称“常德湘剧”,1957年又改名“常德汉剧”,1986年定名“武陵戏”。
流行地
主要流行于常德、桃源、汉寿、慈利诸县市,以及西洞庭湖滨与湘西一带,并远及湖北、贵州部分地区。有高、弹、昆3种声腔,清代末年形成以弹腔为主的局面,采用中州韵与常德方言相结合的统一舞台语言。
数量统计
据60年代抄录的传统剧目统计,共有剧目450余个,其中弹腔戏占90%以上。
弹腔剧目的种类
弹腔剧目包括各班共有的"江湖戏"和瑞凝、天元、文华、同乐4大名班各具特长的"一家戏"。整理、改编的一批传统剧目,有《思凡》(曾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祭头巾》(文化部颁发的第一批戏曲得奖剧目之一)、《打督邮》、《两狼山》等。创作的现代戏中,《发霉的钞票》(参加全国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献礼演出并获奖)、《巧婚记》、《姻缘错》、《芙蓉女》等影响较大。历代名艺人,生行有萧盛保、王文松、艾元松、孙元裕、李福全、万千元、朱明禄、罗炳泰、雷华禄等;旦行有小癞子、胡春凤、李福祥、萧兰芳、万金红等;净行有王金奎、毛太满、罗武刚等;丑行有胡春阳、邱吉彩等;乐师有蔡春生、刘炎卿等。
---------------------------------------------------------------------------------------------------------------------------------------------------
武陵戏原名常德汉剧,是湖南的地方大戏剧种之一,以常德为中心,流行于湘西北、鄂西南并远及黔东。
武陵戏起源于明代,演唱弋阳腔和昆腔。弋阳腔曾受青阳腔影响,并长期和本地傩愿腔、民歌号子相结合,演化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楚调,即后来的高腔。清康熙时,昆腔、高腔、秦腔、苏腔等各种声腔都在常德流行,乾隆以后,又融合了弹腔,逐渐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常德戏曲——武陵戏。十九世纪中叶,弹腔武陵戏班兴起后,弹腔南北路形成为武陵戏的主要声腔。二十世纪初,武陵戏兴盛,各地戏班林立,名艺人辈出。最负盛名的有天元、瑞凝、文华、同乐四大名班。
武陵戏现存传统剧目约500个,其中高腔剧目30个,弹腔剧目占90%以上。弹腔剧目又分共同能演的“江湖戏”与四大名班各所专擅的“一家戏”, “一家戏”从剧目内容到表演、音乐都有它的独特之处,为武陵戏艺术特色的形成作了贡献。
武陵戏唱腔以弹为主,夹有“南北反”、“汰腔”、“丑腔”、 “草鞋板”、“子母调”等,构成武陵戏特有弹腔。乐器以土、苏、京三套锣鼓结合使用,有其特色。角色行当分生、旦、净、丑四大行。戏班一般以生行应工戏为主,角色18人,生行常有9人,故有“生半边”之说,表演艺术注重“内八块”、“外八块”的基本功,“内八块”是指喜、怒、悲、愁、惊、疑、呆、癫八种表情功, “外八块"是指头、眼、口、手、腰、腿、裆、罡八门达意的技艺,并以此塑造各种人物性格。除基本功外,还有一些高难度的特技表演。具有代表性的表演是“拗马军”,其特点是以帽、须、手、足做正反方向的交叉转动。比较而言,武陵戏尤以炽烈火爆、打斗杀伐的弓马戏见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陵戏有了新的发展。常德各县市都重新组建了专业剧团,培训了小演员,抢救了传统剧目,整理了唱腔曲牌,继续了前辈老艺人的表演艺术。同时创作和演出大量现代戏,出现了不少名演员和名戏。50年代,李福祥主演的高腔戏《思凡》曾获全国二等演员奖,邱吉彩主演的高腔戏《祭头巾》曾誉满全国。近年创作的现代戏《发霉的钞票》、《姻缘错》、《芙蓉女》,很受观众欢迎。《发霉的钞票》赴京演出,获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