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菜炭疽病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6-28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菠菜炭疽病
菠菜炭疽病

英文名称:Spinach anthracnose

病原中文名:菠菜刺盘孢.

病原拉丁学名: Colletotrichum spinaciae Ell. Et Halst

病原分类地位:半知菌亚门

病害类型:真菌

主要寄主:油菜、白菜、萝卜、芜菁、芥菜等十字花科蔬菜

危害部位:叶、茎、角果

传播因子:种子、病残体、采种株

防治指标:(不详)

检疫地位:非检疫对象

危害症状:

该病主要危害叶柄,有时也危害花梗和种荚,病害通常从基部叶片开始发生,初产灰白色水渍状小点,后扩大为灰褐色病斑。病斑中部稍凹陷,边缘灰褐色,稍突起,近圆形最后病斑中央呈灰白色,半透明,易穿孔。叶脉上的病斑多发生在叶背面,病斑褐色,纺锤形为条状,凹陷较深。叶柄与花梗上的病斑长圆形至纺锤形或梭形,凹陷较深,中间灰白色,边缘灰褐色。发病严重时一张叶片上病斑可达700个,病斑可相互融合,形成大而不规则的病斑,叶片因而变黄早枯。在潮湿情况下,病斑上能产生淡红色黏质物。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

病原形态特征:

半知菌亚门真菌——菠菜刺盘孢 Colletotrichum spinaciae Ell.

Et

Halst.分生孢子盘上生有呈针状浅黑色的刚毛,分生孢子梗无色,单胞,分生孢子无色,稍弯曲。

浸染循环: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残体组织内或附在种子上越冬,成为第二年初侵染源。春天条件合适时,产生的分生孢子通过风雨、昆虫等传播,由伤口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发病后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雨水多、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密度过大、植株生长差、通风不良、湿度大、浇水多、发病重。

发病环境:

1种植密度大,株、行间郁敝,通风透光不好,发病重,氮肥施用太多,生长过嫩,抗性降低易发病。

2土壤黏重、偏酸;多年重茬,田间病残体多;氮肥施用太多,生长过嫩;肥力不足、耕作粗放、杂草从生的田块,植株抗性降低,发病重。

3种子带菌、肥料未充分腐熟、有机肥带菌或肥料中混有本科作物病残体的易发病。

4地势低洼积水、排水不良、土壤潮湿易发病,低温、高湿、多雨、日照不足易发病,连续三天大雨易发病。

农业防治:

1播种或移栽前,或收获后,清除田间及四周杂草,集中烧毁或沤肥;深翻地灭茬、晒土,促使病残体分解,减少病源和虫源。

2育苗的营养土要选用无菌土,用前晒三周以上;

3和非本科作物轮作,水旱轮作最好。

4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无病、包衣的种子,如未包衣则种子须用拌种剂或浸种剂灭菌。

5育苗移栽,播种后用药土覆盖,移栽前喷施一次除虫灭菌剂,这是防病的关键。

6适时早播,早移栽、早培土、早施肥,及时中耕培土,培育壮苗。移栽时汰除病、弱苗。

7选用排灌方便的田块,开好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达到雨停无积水;大雨或大雪过后及时清理沟系,防止湿气滞留,降低田间湿度,这是防病的重要措施。

8土壤病菌多或地下害虫严重的田块,在播种前撒施或沟施灭菌杀虫的药土,

9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机肥,不用带菌肥料,施用的有机肥不得含有本科作物病残体。

10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苗,达到“冬壮、早发、早熟”,增强植株抗病力,有利于减轻病害。。

11及时防治害虫,减少植株伤口,减少病菌传播途径;发病时及时清除病叶、病株,并带出田外烧毁,病穴施药或生石灰。

12高温干旱时应科学灌水,以提高田间湿度,减轻蚜虫、灰飞虱危害与传毒。严禁连续灌水和大水漫灌。浇水时防止水滴溅起,是防止该病的重要措施。

物理防治:播种前种子用50℃热水浸泡10分钟,随即冷却,晾干后播种,可减轻病害。

化学防治:

一、种子灭菌:

(1)拌种剂:用种子重量0.4%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可减轻该病的发生。

(2)浸种剂:80%抗菌剂402水剂5000倍液浸种24小时后,捞出晾干即可播种。

二、发病初期喷施:

40%多•硫悬浮剂700~800倍液

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

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30%绿叶丹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