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伽陀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6-28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很久很久以前鹤庆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名为蒙统罗。只有西山脚下住着为数不多的几户人家。

• 西藏王的大总管牟尼膝下有一子叫牟伽陀,是佛祖下凡,从小就精通佛经,深得西藏王的宠爱。当时西藏王为了与白兰结盟,便派牟伽陀为使臣到大理。牟伽陀途径剑川,站在蒙统罗西山顶上看到汪洋大海,便心生一念,要将这片海子开辟为一个新的坝子造福百姓。

• 到了大理,白王见到牟伽陀才华出众,便要招他为驸马。牟伽陀提出了三个要求:第一,要白王与西藏王结盟;第二,给他建造一座佛塔;第三,婚后让他自由;白王答应了。婚后,牟伽陀每天修道,不进内宫,公主不满便向白王诉苦。白王去找牟伽陀问清原因,在交谈中得知牟伽陀苦心修道是为了去开辟蒙统罗。听后白王便想试他一试,看看他究竟有何本领,于是便答应让他离去。临行前,牟伽陀向白王索要了当年观音开辟大理时候留在点苍山上的锡杖和蒲团便离去了。

• 到了蒙统罗,牟伽陀在西山脚下歇脚,远远就看到有两个人在搏斗。他上前制止,后来得知两人都无父无母,一个叫干六,一个叫金大;每日靠打猎砍柴为生,但惊奇的是两人都拥有神力。牟伽陀向二人打听海子的情况,两人听后都说海子里面有条蝌蚪龙,经常出来兴风作浪、危害百姓。于是牟伽陀便对此二人讲出了自己到此的目的,二人 听后很是敬佩,便拜牟伽陀为师,愿协助他完成心愿。

师徒三人商议如何排水时苦苦不得办法,于是牟伽陀便决心再苦练十年。修好道法再来开凿南山,排干海水,于是就带着两个徒弟来到石宝山修行。一日石宝山神化做人形前来打听牟伽陀到此的目的,得知后他狂然大笑牟伽陀说大话,结果二人打赌要是牟伽陀能排干海水 ,山神便把脸面朝东面永远不看他开辟的坝子。(后来鹤庆坝子真的开辟出来了,所以山神也就背朝坝子,不好意思再看鹤庆坝子了……)

另一边牟伽陀的父母见儿子久久不回,心里着急,就带着大队人马前往大理寻找儿子。走到剑川,水土不符,老两口便双双病死了,现在剑川还留有他们的坟墓。

每年三月十五和八月十五,老百姓都会带着粑粑和香纸蜡烛到石宝山去看望修行的牟伽陀。一晃十年过去了,牟伽陀的法术也精进了很多。八月十五那天,石宝山突然放出一道霞光,划破长空,一直射到朝霞寺,因此“石宝放光对照朝霞”也成了鹤阳八景中的一景“石宝天光”。那日,牟伽陀带着两个弟子踏着霞光飞到了西山之巅。不一会,牟伽陀念动真言,把身上挎的108颗念珠撒进海子。顿时风云巨变,雷鸣闪动。只见海里出现了108个大洞,海水直往下落。正当水干之时,蝌蚪龙突然从水中飞出,试图水淹东山,但牟伽陀不慌不忙叫徒弟取来自己吃斋用的碗,随手舀起一碗水,并在碗中放入了一颗舍利,蝌蚪龙吐出的水瞬间就被那碗水吸尽了。现在,那个地方还留有一座“一碗水庙”但凡上山的人都会到哪里取水喝。

蝌蚪龙大败而逃,牟伽陀担心有一天他再回来祸害百姓,便派两个徒儿一直追踪,最终在丽江一个龙潭中发现了蝌蚪龙。但潭水极深,两人商议“上山擒虎易,下水斩蛟难”,商议了半天,想出一计于是便找来一串丽江粑粑,把它化为一颗宝珠投入水中,蝌蚪龙见此宝物,便一口就把它吞了,刚到腹中,那宝珠就变成了一把铁锁,牢牢锁住了蝌蚪龙的心,顺势二人用铁链把他从潭中拖了出来。

此后,那潭水便被人们取名为“黑龙潭”)一路上蝌蚪龙拼命挣扎,在山峦间留下了一条弯弯曲曲的深沟。(那也就是现在的漾工江、金沙江和东山河)徒弟二人将蝌蚪龙带到蒙统罗关押住等候牟伽陀发落之时,蝌蚪龙的五个兄弟,黑龙、黄龙、红龙、青龙、白龙一同前来救蝌蚪龙,结果不到一会功夫就轻易被牟伽陀降服了。牟伽陀考虑到百姓今后耕种浇灌问题,于是他在西山之巅捡起一把小石块,心中默念咒语,将石块撒入坝子,瞬间坝子里出现了大大小小无数个泉潭……之后他又将五条龙分别囚禁在几个比较大的泉潭中,也就有了今天的黄龙潭、西龙潭、白龙潭、美龙潭、温水龙潭等等无数个龙潭,而蝌蚪龙则被囚在了牟伽陀的佛塔之下。(也就是今天的钟鼓楼)

牟伽陀在蒙统罗居住了一年,带着两个徒弟帮助百姓修建房屋和教他们耕种。谁料辛苦了一年,稻谷却只开花不长穗。苦想之后终于找到原因,原来是临近的玉龙雪山在稻谷正开花时吹来冷风造成的只开花不长穗。于是牟伽陀便到玉龙雪山找到了雪女,并和她妥协了,每年在稻谷开花之际山上不能有雪,到了第二年稻谷果然大丰收了。(因此也形成了,每年到稻谷开花之际在鹤庆坝子看不到玉龙雪山,因为雪女用彩云把雪山遮住了)到了农民收割的那天,蒙统罗坝子里飞来了成千上万的仙鹤前来祝贺,原来他们是佛祖派来迎接牟伽陀成佛的!当百姓收割完之后,牟伽陀也坐着仙鹤成佛去了。后来蒙统罗的百姓为了纪念牟伽陀,便把蒙统罗改名为——鹤庆,一直延用至今。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