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考古
遥感考古
遥感考古是现代考古学研究领域中一种新的考古方法,其技术载体就是神通广大的遥感卫星。
那么,什么是遥感技术呢?顾名思义,遥感技术就是远距离感知被测目标的信息的技术。在卫星上安装的各种遥感装置,能够从遥远的太空感知地球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它既能洞察埋藏于地下的矿藏,又能穿透土层显示地下的地质构造情况,也能预报地震和火山活动……它就像神话传说里的“千里眼”一样。
由于遥感技术的这种灵活快速、视野开阔、信息丰富、敏捷探测的特点,受到了考古界的普遍关注,遥感技术很快被应用到考古学,形成了遥感考古这门相对独立的新学科。
遥感考古,是利用地面植被的生长和分布规律,如土壤类型、微地貌特征等物理属性及由此产生的电磁波波谱特征差异,运用摄影机、摄像机、扫描仪、雷达等设备,从航天飞机、卫星等不同的遥感平台上获取有关古遗址的电磁波数据或图像等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光学或计算机图像处理,使摄像的反差适合,特征明显,色彩丰富,再对影像的色调、图案、纹理及其时间变化与空间分布规律进行识别和解释,从而提供了古代遗存的位置、形状、分布构成类型等情况,为考古发现提供科学的资料和数据。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相继建立了不少遥感考古中心,并取得了累累硕果。
近年来,科技考古人员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在珠江口发现了明代沉船,并成功地进行了打捞。接着,在渤海湾、黄海、东海等海域调查水下沉船,仅在长江口地区就发现了500多艘不同历史时期的沉船。
我国科技考古人员还运用彩色红外航测片,揭示出北京市内长城的现状,圆明园古建筑基础平面形态,以及河南北宋东京外城垣的走向,了解了3500年前殷王盘庚之所以迁都河南安阳的生态环境原因。
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对河南安阳殷墟的遥感考古中,运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将分辨率较低而光谱特征丰富的美国陆地卫星的TM(专题制图仪)影像与几何关系稳定的航空影像结合进行处理,大大提高了遥感影像的质量,并发现了一些新的殷代建筑遗址和墓葬。
另外,科技考古人员运用先进的遥感技术,还发现了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心的古桑园;发现了在沙漠腹地消失了近2000年的古代“精绝国”遗址;找到了淤积了1000多年的隋炀帝开掘的大运河。
人们在研究光电效应现象时发现,各种金属都存在着极限频率和极限波长,这一点无法用光的波动说解释。为此,爱因斯坦提出了光子说。
光子说认为,在空间传播的光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叫做一个光子。光子的能量e与光的频率成正比,即e=hv。光子照射到金属上时,它的能量可以被金属中的某个电子吸收,若光子能量e小于使电子逃逸出来所需克服引力做功的最小值w,那么无论光多么强,照射时间多么长,也不能使电子从金属中逃逸出来,这样就解释了为什么金属存在极限频率。
遥感技术的考古设备正式利用了干扰各种金属都存在极限频率来寻找宝藏的!目前比较成熟的遥感技术考古设备有:VR300、VR1000B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