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池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6-28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秦池的选择秦池选择了一条充满风险,同时又满怀希望的渠道:争夺1996年CCTV标王。

1995年,秦池酒产量9600吨,实际销售9140吨,当年销售收人1.8亿元,利税为3千万,而据测算,1996年标王额在6000万元以上,也就是说,如果秦池最终中标,那么1996年秦池必须保证当年产、销量要达到2万吨,销售收入必须突破3.6亿元,否则,等待秦池的将是巨额亏损。在这种重要决策关头,王卓胜和秦池人没有退缩,毅然走上了这条惊险的阳光大道。

1996年11月18日,秦池以 6666万元的最高价击败众多对手,勇夺CCTV标王。

成为CCTV标王成为CCTV标王,为秦池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声誉。经新闻界的一再炒作,秦池在全国一夜之间由无名小辈变成公众明星,产品知名度,企业知名度大大提高,使秦池在白酒如林的中国市场成为名牌。在此基础上,全国各地商家纷纷找上门来,在很短的时间建立起布满全国的销售网络。在有利条件下,秦池的价格,物流资金等有了更大的回旋空间,单产利润也提高了,秦池迅速形成了全国市场的宏大格局。

秦池在1996年度广告投入巨大,经营上的业绩充分体现了标王的巨大宣传作用。同时我们用企业管理的冷静眼光来看待秦池的96CCTV标王;1996年预期销量并没有超过酒厂的生产能力,秦池酒是在原配套生产线,原生产程序,工艺和原有熟练工人的操作下生产出来的,酒的质量公众是感到比较放心的。另一方面,秦池虽然在广告上的绝对投人要大一些,但秦池已通过典型的秦池模式造就了广阔市场,通过扩大产品销量降低了单位产品的广告费用,产品成本不升反降,再加上品牌效应对价格的影响,利润率自然提高了。

秦池在竞争上的优势由以上分析,96CCTV标王给秦池带来的是一系列竞争上的优势:品牌优势、形象优势、市场网络优势、价格优势、利润率优势。1996年秦池不需再像以前那样需要自己去争取,而是别人找上门来,秦池没有什么理由不走向成功。这一年秦池销售额比1995年增长500%以上,利税增长600%。秦池完成了从一个地方酒厂到一个全国知名企业的大转变。

1996年,秦池取得了决定性的绝对成功,但是,是否可以认为秦池以后的市场状况会一直这样持续下去呢?是否可以肯定秦池已在中国白酒市场新一轮的竞争中占稳了脚跟呢?

卫冕标王的历程1996年11月8日,秦池集团以3.2亿元的天价卫冕标王。与首夺标王的反应截然不同的是舆论界对秦池更多的是质疑,要消化掉3.2亿元的广告成本,秦池必须在1997年完成15亿元的销售额,产、销量必须在6.5万吨以上。秦池准备如何消化巨额广告成本?秦池到底有多大的生产能力?广告费会不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消费先知先觉者和理论界都充满了疑问。

1997年初某报编发了一组三篇通讯,披露了秦池的实际生产能力以及收购川酒进行勾兑的事实。这组报道被广为转载,引起了舆论界与消费者的极大关注。由于秦池没有采取及时的公关措施,过分依赖于广告效应,因此,在新闻媒体的一片批评声中,消费者迅速表示出对秦池的不信任。秦池的市场形势开始全面恶化。

秦池现状成功夺得“标王”后的秦池,在白酒酿造技术上的提升和对白酒品质的追求,始终没有因荣誉而来而懈怠,反之一直在默默地努力着一切。当得知当时中国最好的原酒出自川酒,秦池不惜成本,不远万里从四川采购了一批质量上乘的原酒,采用当时比较先进而现在被普遍接受的勾兑技术,回厂与秦池的优质基酒进行配置出酒,调出的酒味兼具南北方的特色,一瓶秦池酒多姿多彩,风格更为显著。无奈,当时由于市场的恶性竞争,同行恶言中伤,以及一些不法份子打着“秦池”的幌子到处生产假酒,使得秦池还未来得及澄清一切,却被诬言淹没,不得不说是山东白酒的遗憾。

如今的秦池,依旧活跃在齐鲁大地上,秉承一直以来的“创新”精神,孜孜不倦的继续开拓着白酒工艺的革新与进步,通过有机窖泥培养、采用自然驯化百年培育而成的有机菌种,利用竹笆挂窖泥,提高窖池窖泥厚度;采用全双轮发酵工艺技术、回酒发酵、回泥发酵、回糟及翻糟发酵;适当延长(70天以上)窖池发酵期、适当提高酒曲制曲温度、增加生产过程中的高温曲用量比例等一系列先进的酿酒工艺,采取优质地下老龙湾甘泉为酿酒源水,继续酿造着不变的秦池美酒,历经成熟臻美,重新绽放着秦池的辉煌荣景。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