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洋村
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南山镇明洋村南山镇明洋村系革命老区基点村、中共闽浙赣扩党练干会议旧址、“五四”农场所在地。该村海拔960米,离南山集镇25公里,毗邻建瓯迪口、古田凤都三地边界。辖三个自然村(下明洋、杜嵩岭、上洋),土地总面积30633亩,其中农田面积1346亩,林地面积26950亩,毛竹林面积11000亩。
解放战争时期系中共闽浙赣省委重要驻地,曾镜冰、左丰美、陈贵芳、黄扆禹、张翼、叶明根、周道纯等革命领导长期住在此地,该村广大群众为解放战争作出重大贡献。该村主要盛产毛竹、竹笋、香菇,种植反季节蔬菜等经济作物,也是休闲避暑旅游的好地方。
广东省兴宁市平远县东石镇明洋村明洋村信息通道
【陂下】地处灌溉陂下而故名,东以东石河为界,隔河是坝头的东片村,西是柘仁公路,1883年刘氏祖先从兴宁迁至此处定居,现已传至25代22户80人,以农业为主。
【田心】又名蕉田,1685年,林氏祖先从东石粜米岗迁至这里定居,房建田段中间,故名田心,共有40户100余人,种植水稻、花生为主。
【下白泥坑】地处村委会东南的山沟里,该处有大量白色泥土而故名,1685年,东石凉庭的林姓迁在这里定居,已传至26代,有5户21人,以农业为主。
【石板下】河岸有一大石板而故名,1890年上洋塘黄氏在此定居,现已是28代,有11户50人。
【下洋塘】地处上洋塘之下而故名,清乾隆年间黄氏先祖从坳上大屋下迁至此定居,洋塘小学设于境内,后合并在明洋小学,全村55户,200多人口,种水稻、花生等为主。
【何屋】距村委会0.2公里,是姓何,住3户13人,至今已传至27代,1600年左右,何处迁来不详,村民以农业为主。
【农会上】旧称车子岗黄屋,解放后成立农会时作为农会址,而得名。住林、黄两姓,林姓1685年迁来,已传至29代,黄姓1590年迁来,已传至28代, 户 人,以农业为主。
【上屋】又名上新屋,黄氏后裔新奉公从梅县迁来,此屋建造较新颖,坐落老屋上方,故称“上新屋”,1870年迁来,已至第28代,住户,人口110人,以农业为主。
【老屋】地处村委会西北,1570年黄氏从梅县迁来已是28代了,屋式是三堂围龙结构,55户250人,全部以农业为主。
【雷公坑】别名“新陈屋”,村委会西部,相距1.5公里黄氏1570年从梅县迁来,现已是27代了,住15户60人,以农业为主。
【梅子坑】座落在村委会西南,相距1.5公里,黄氏1790年迁来,现已是第30代了,18户80人,以农业为主,相传古时屋后山坑多梅树而取名。
【大湖背】位于村西北部,距村委会0.3公里,当时屋的前面有约10亩的湖而取名,居民姓黄1680年从坳上大屋下迁来,今已第28代了,黄50户220多人,耕地约170亩,以种水稻为主。
【车子岗】原名茶子岗,旧时山坡上种植油茶树成片而取名,有多间店铺,纯为黄姓,1570年迁来后,已传至第28代了,仁居—大柘公路过此,居住100户500多人,均以农业为主,部分人兼做小生意和修理行业。
【程坑里】村委会南面,距1.5公里,南与坝头邻界明末以前,这里居住者为陈姓,1700年后,李姓从大柘河门岭下迁至此,陈姓迁往泗水,故此地仍为“陈坑里”后沿革战“程坑里”,住80户400多人,以农业为主。
【坪子里】村委会南,距1.5公里,住李姓19户50多人,是程坑里李氏分枝,现已传至25代,坪子里是当时一片荒坪,故名,农业为主。
【山下】村委会西南面,距1公里,姓刘1780年间,祖先从坝头东片花门楼迁此定居,因屋建在山岗脚下而故名。有46户140人,以农业为主。
【上山下】黄姓,地处山下居住点的上方,故名,村委会之南,距1公里,1790年间黄氏祖先从车子岗迁此定居,习惯称“山下黄屋”,又称梅二队,现住21户85人,以农业为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