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辛清音戏
[1]
利辛清音
08年清音戏被省政府确认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渊源于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曲艺“清音”,解放后发展成舞台剧。唱腔为“四句腔”,吸收《夜落金钱》、《太平年》等小调。乐器除一般弦乐外,尚有古筝伴奏。传统剧目有《陈潘词》、《琵琶词》、《谋馆》、《赏雪》等二十多出。
据《利辛志苑》第六期2版介绍
清音起源于寺庙。僧人出家后朝夕青灯相伴,常以抓筝弹琴,自娱自乐。因所弹之曲清雅,所吟之调柔和,遂名“清音”。后传入民间,形成戏曲。清音唱腔优美,曲调清丽,听来婉转柔和,令人清心舒怀,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使人的精神境界受到陶冶和升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学价值。《利辛县志》记载:“阚疃区谷圩乡谷圩村谷保宽于1978年创办清音剧团,有曲艺清音(当地的——作者注)发展而成。唱腔为‘四句腔’,吸收‘夜落金钱’、‘太平年’等小调……自编自演现代小戏《退彩礼》、《婚事新风》、《计划生育好》等,古装戏有《血书白绫记》、《金球记》、《金镯玉环记》、《三上寿》、《海瑞私访》、《幼主走秦》等……深受群众欢迎。”
据利辛县文化馆馆长赵西玉介绍,利辛清音起源于1910年前后,流行于淮河两岸的利辛、阜阳、颍上、凤台、寿县、怀远等地。
当时,山东一位刘姓的山东柳琴民间艺人到利辛县的阚疃行艺。这位民间艺人根据“清音戏”、“花鼓戏”、“四句推子”等民间小调,结合山东柳琴的腔韵,独创出可以表演三小戏的几个调式,自成一家,形成今天的“利辛清音”的雏形。后来,阚疃花鼓戏班民间艺人谷保宽与这位民间艺人结成艺友,一起把这种艺术推广开来。
利辛清音的几个调式包括:大非板、小非板、慢板、快板、二八板、花腔、剁子等板式,而且其伴奏器乐主弦是板胡、二胡、三弦、坠胡,还有硬场敲打器乐大小锣、鼓、板鼓、梆子、钗。表演全部是戏剧服装,和很多大剧种一样也分成老旦、花旦、青衣、小生、老生、须生、丑旦等行道。
解放后,谷保宽和自己的兄弟、儿女、弟子等组成了一个家庭清音剧团,成为阚疃地域一支长期活跃在农村的业余剧团。而且因阚疃地处凤台县、颍上县、阜阳县、蒙城县的交界,利辛清音在这些地方也极受欢迎。期间,他们主要演唱《三女拜寿》、《李天保吊孝》、《王保童私访》、《大宋金鸠记》、《陈三两爬堂》等由传统大曲艺书目改编的连续剧目。
因剧团领班谷保宽两只大眼特别大,百姓给谷保宽家庭剧团送去了另一个绰号“谷大眼剧团”;其主弦刘林的板胡功夫也练到了较高的水准,他们二人也成为剧团特别受大家欢迎的原因之一。
谷保宽现已80多岁,他大部分儿女也爱好清音戏。他们于2004年组织起清音戏班底,购置设备、服装,布置小舞台,进行整理、录像、制作光盘,组织抢救利辛清音戏,但可惜的是,只抢救了五集《三女拜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