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茎枯病
中文名称:豇豆茎枯病
中文别名:豇豆茎腐病、豇豆炭腐病、
英文名称:Cowpea ashy——stem blight
病原中文名称:菜豆壳球孢
病原拉丁学名:Macrophomina phaseoli(Maubl.)Ashby.
病原分类地位:半知菌亚门
病害类型:真菌
主要寄主:豇豆
危害部位:主要危害叶柄、茎蔓和近地面的茎基部
传播因子:病残体、土壤
防治指标:(不详)
检疫地位:非检疫对象
危害症状:
主要危害叶柄、茎蔓和近地面的茎基部,苗期染病,幼苗茎基部变褐、萎蔫或枯死;成株染病先生黑褐色梭形小斑点,后逐渐扩大,病斑中央灰色,病健部分界不明显,病斑长约1厘米,宽0.3厘米,后期病部变为黑色不规则形斑,病株生长缓慢,叶片变黄,病部绕茎1周后,致茎部以上枝叶枯死,豆角干瘪,后期病部密生黑色小粒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有时可见黑色菌核。
病原形态特征:
分生孢子器暗褐色球形,初埋生、分散,直径89~275微米;产孢细胞葫芦形,无色,大小5~13×4~6微米;分生孢子单胞无色,圆柱形或纺锤形,大小16~32×5~10微米;菌核黑色,坚硬,直径5~100微米。
浸染循环:
病菌以菌丝或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春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溅射传播,孢子萌发进行初侵染,引起幼苗或成株发病,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
发病因素:
1种植密度大、通风透光不好,发病重,地下害虫、线虫多易发病。
2土壤黏重、偏酸;多年重茬,田间病残体多;氮肥施用太多,生长过嫩;肥力不足、耕作粗放、杂草从生的田块,植株抗性降低,发病重。
3肥料未充分腐熟、有机肥带菌或用易感病种子易发病。
4地势低洼积水、排水不良、土壤潮湿易发病,高温、高湿、多雨易发病;
5大棚栽培的,不放风排湿,引起湿度过大的易发病。
防治方法:
一、农业防治:
1播种或移栽前,或收获后,清除田间及四周杂草,集中烧毁或沤肥;深翻地灭茬,促使病残体分解,减少病原和虫原。
2和非本科作物轮作,水旱轮作最好。
3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无病、包衣的种子,如未包衣则种子须用拌种剂或浸种剂灭菌。
4育苗移栽或播种后用药土覆盖,移栽前喷施一次除虫灭菌剂,这是防病的关键。
5适时早播,早移栽、早间苗、早培土、早施肥,及时中耕培土,培育壮苗。
6选用排灌方便的田块,开好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达到雨停无积水;大雨过后及时清理沟系,防止湿气滞留,降低田间湿度,这是防病的重要措施。
7土壤病菌多或地下害虫严重的田块,在播种前撒施或沟施灭菌杀虫的药土,
8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机肥,不用带菌肥料;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苗,增强植株抗病力,有利于减轻病害。。
9地膜覆盖栽培;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合理密植,增加田间通风透光度。
10及时摘除茎部最低处2—3片叶子,清除病株、老叶,集中烧毁,病穴施药。
11及时喷施除虫灭菌药,杀灭蚜虫、灰飞虱、玉米螟及地下害虫,断绝虫害传毒、传菌途径。
二、化学防治:
(一)设施消毒
1对旧架杆,应在插架前用50%代森铵水剂1000倍液喷淋灭菌
(二)种子消毒:
1浸种剂:用40%福尔马林200倍液浸30分钟,然后冲净晾干播种。
2拌种剂:用种子重量0.3%的50%福美双粉剂或0.2%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
(三)喷洒药剂:
1. 及时喷施除虫灭菌药,杀灭蚜虫、灰飞虱、玉米螟及地下害虫,断绝虫害传毒、传菌途径。
2发病时喷施:
30%碱式硫酸铜(绿得保)悬浮剂400倍液
50%琥胶肥酸铜(DT杀菌剂)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80%新万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隔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
(四)药土:
百菌清或托布津或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份+克线丹{或米乐尔颗粒剂}1份+干细土50份 充分混匀
(五)熏烟剂{保护地用}:
10%速克灵烟剂或一熏灵烟剂或45%百菌清烟剂,按说明书使用。
注意事项:发病重的田块,播种后用药土覆盖,移栽前用药土围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