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圣政录
石介所修《三朝圣政录》,是私修《圣政》的代表作。仁宗亲政后,朝廷内外生成阐扬祖宗故事的热潮。宝元元年(1038),身为嘉州判官的石介,有感于“太祖作之,太宗述之,真宗继之,太平之业就矣” ,不避职任之卑微,编纂三朝“君人之远体,为邦之善训”,“类而次之,为二十门,目曰《三朝圣政录》,每篇之末又自为之赞,以申讽谕之意”,希望能够“开助后圣而垂之无穷” 。韩琦在对石介所选“圣政”进行了认真核定之后,为该书撰写了一篇序言,其中称:
夫监之无愆者,先王之成宪也;前之不忘者,后事之元龟也。昔周汉守文之君,皆能谨行祖考之道,故神保其治而民安其法。……洪惟有宋之受命也,易五代之弊,规万世之策,海内休息、不睹兵革之患者,几八十年矣。是盖太祖、太宗、真宗神武之所戡定、文德之所安辑,以继以承,时用光大。
“以继以承,时用光大”,这使人们想到吴兢作《贞观政要》所揭举的“可久之业益彰,可大之功尤著”之愿望,这正是《政要》《圣政》类著述追求的目标。
庆历年间,力主变革的士大夫们在批评时政的同时,举起“复振祖宗之法”的旗号。他们不仅从“前代帝王之道”,也从“今朝祖宗之烈”中寻求治世的思想资源。为达到这一目的,庆历三年(1043)九月,新政的推动者之一、枢密副使富弼上章《乞编类三朝故典》,其中说:
臣历观自古帝王理天下,未有不以法制为首务。法制既立,然后万事有经而治道可必也。宋有天下八十馀年,太祖始革五代之弊,太宗克绍前烈,纪纲益明,真宗承两朝太平之基,谨守成宪。
近年纪纲甚紊,随事变更,两府执守,便为成例。施于天下,咸以为非,而朝廷安然奉行,不思刬革。……如此百端,不可悉数。其所以然者,盖法制不立而沦胥至此也。
臣今欲选官置局,将三朝典故及讨寻久来诸司所行可用文字分门类聚,编成一书,置在两府,俾为模范。庶几颓纲稍振,弊法渐除。此守基图救祸乱之本也。
这里所说的“三朝故典”,即太祖、太宗乃至真宗时的“纪纲”“成宪”。该书的修纂,被视为“万事有经而治道可必”的保证;其侧重点在于本朝制度的整理,目的则在于矫正颓纲弊法与时政差失。全书凡二十卷九十六门,“三朝赏罚之权、威德之本、责任将帅之术、升黜官吏之法、息费强兵之制、御戎平寇之略、宽民恤灾之惠、笃亲立教之风、御臣防患之机、察纳谏诤之道,率编录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