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食品
强化食品是加有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等添加剂,使营养得到增强的食品。
人在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粮食的加工程度越来越高了。这固然使粮食更加可口了,但在精加工过程中,原存在于谷物麦皮或表层的营养大量丢失,使粮食的营养价值明显降低了。本世纪50年代,菲律宾人由于长期食用精白米,有相当一部分人患有脚气病,所谓脚气病并不是由真菌引起的脚气,而是因缺乏维生素B所引起的一种全身性疾病,它会使病人感到疲劳虚弱、小腿沉重、肌肉疼痛、头痛、失眠,严重的会肌肉萎缩、手足痉挛,下肢水肿,甚至因心力衰竭而导致死亡。由于菲律宾当时的生活水平不高,医疗条件欠缺,脚气病的死亡率曾一度高达11%─15%。为了防治脚病,一位名叫威廉斯的博士首成功了用经过化学处理的维生素B溶液,浸渍或喷洒在精米的表面,然后烘干,使维生素附在米粒上形成薄膜,即使搓洗蒸煮,养分仍然完好无损。菲律宾广泛推广这一方法后,脚气病发病率骤减。这一成就迅速誉满全球。这种添加维生素的米就被人们称作 “强化米”。此后,各种强化食品在世界各国陆续出现。美国在70年代后期曾规定。为了弥补面粉在加工过程中丢失的养分,食品厂制作面包必须要添加维生素和矿物质,使之成为 “强化面包”。
强化食品
说起强化食品,老百姓并不陌生,从1995年我国就实行了碘盐,以预防人们的甲状腺肿大和相关疾病。
而碘盐就是一种强化食品。简单地说,强化食品就是把人们必须的,同时又缺乏的微量营养素,通过食物补充到人们的身体里去。
一听强化食品,很多人认为是把营养增加了多少倍,实际上不是。在我国,强化食物就是把你缺的又没有补充到的以非常低的水平给你加进去。
因为现在工业化的食物加工程度过高,很多营养在加工过程中就流失了,强化食品是一种恢复性的补充。由于各国对强化食品都有明确的质量标准,因而强化食品是非常安全的。
一、目前我国食品中添加的具体是哪些营养素
我国确定了几种食品,比如主食类的面粉、大米,调品类的盐、酱油、食用油,我们把这些作为食物的载体,将人们所缺乏的营养素,按照其本身的性质合理科学地分布在它的载体上。
现在一些企业推出的强化食品,主要是根据中国绝大部分人的情况,在其中增添了维生素B1、维生素B2。叶酸、铁、锌和钙等。
二、强化食品可以带来的益处
强化食品是改善营养的重要方式,结合我国目前的营养现状,很多人都有营养缺乏的问题,通过食用强化食品营养可以得到满足,从而能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可以远离各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个人的生活质量会有明显提高。
如果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都提高了,这个地区社会素质就会提高,经济竞争能力和受教育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食品工业发展现状及趋势2008年食品工业成为今年制造业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绽放出的一朵“奇葩”。2008年我国制造业面临全球金融危机的巨大考验,食品工业的突出表现表明,我国的食品工业在扩大内需中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而且还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
当前中国食品工业还是以农副食品原料的初加工为主,精细加工的程度比较低,正处于成长期。食品行业为完全竞争行业,集中度较低,中小企业比例高,技术水平低,同质化严重,价格竞争激烈,利润空间狭小,随着行业整合及行业成熟度的提高,行业利润向大企业迅速集中,行业龙头企业将担当起行业资源整合的重任。
农业是食品业发展的基础,农产品的加工程度决定着食品业的规模和竞争力。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是3∶1,中国仅为0.5∶1;发达国家深加工用粮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在70%以上,中国只有8%;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程度在80%以上,中国不足50%。这既是差距,也是潜力之所在。根据“十一五”食品工业的发展趋势,今后中国食品市场将朝着方便、快捷化;营养、保健化;多样化、功能化、安全化的方向发展,消费档次将逐渐提高。未来国际食品市场竞争的核心将集中在加工业的规模和科技水平方面,即通过实现规模经济和提高核心竞争力来争夺更大的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