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细菌性叶斑病
草莓细菌性叶斑病
报检植物名称:草莓
报检受害类型:病害
检测认定:草莓细菌性叶斑病
中文名称:草莓细菌性叶斑病
中文别名:草莓角斑病、草莓角状叶斑病
英文名称:
病原中文名称:黄单孢杆菌属草莓黄单孢菌
病原拉丁学名:Xanthomonas fragarice Kennedy et King
病原分类地位:
病害类型:细菌
主要寄主:浆果类、十字花科、葫芦科、豆科、茄科等植物
地理分布:草莓细菌性叶斑病首先在美国的明尼苏达州发现,现已在美国的其他地区及澳大利亚、委内瑞拉、意大利、新西兰、巴西及希腊均有发生。
危害部位:叶片、果柄、花萼、茎
传播因子:种子、土壤、病残体
防治指标:(不详)
检疫地位:国内检疫对象
危害症状:
初侵染时在叶片下表面出现水浸状红褐色不规则形病斑,病斑扩大时受细小叶脉所限呈角形叶斑,故亦称角斑病或角状叶斑病。病斑照光呈透明状,但以反射光看时呈深绿色。病斑逐渐扩大后融合成一体,渐变淡红褐色而干枯;湿度大时叶背可见溢有菌脓,干燥条件下成一薄膜,病斑常在叶尖或叶缘处,叶片发病后常干缩破碎。严重时使植株生长点变黑枯死。
病原形态特征:
不详
浸染循环:
该病是随着草莓繁殖材料的引进而迅速传播的。病原菌在种子或土壤里及病残体上越冬,播种带菌种子,幼芽在地下即染病,致幼苗不能出土。有的虽能出土,但出苗后不久即死亡。
在田间通过灌溉水、雨水及虫伤或农事操作造成的伤口或叶缘处水孔侵入致病并传播蔓延。病菌先侵害少数薄壁细胞,后进入维管束向上下扩展。发病适温25~30℃。
发病因素:
高温多雨或连作、地势低洼、灌水过量、排水不良、栽培过密、偏施氮肥、人为伤口或虫伤多者发病重。
防治方法:
一、农业防治:
(1)移栽前清除田间及四周杂草,集中烧毁或沤肥;深翻地灭茬,促使病残体分解,减少病源和虫源。
(2)合理轮作,水旱轮作最好。
(3)选用生长势强,坐果率高,耐寒、耐荫、抗灰霉病、病毒病、白粉病、芽枯病等的抗病品种,母株应选择品种纯正、生长健壮、根系发达的无病种苗。
(4)移栽前3天,喷施一次防病治虫的混合药剂,带土移栽、带药移栽,移栽时汰除病、弱苗,这是防治病虫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5)幼苗盖墒前喷施一次防病治虫的混合药剂,结合苗情,如果生长势弱,可加入0.3%的尿素。
(6)选用排灌方便的田块,开好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达到雨停无积水;大雨过后及时清理沟系,防止湿气滞留,降低田间湿度,这是防病的重要措施,因为很多病害都是高湿引起的,要注意。
(7)土壤病菌多或地下害虫严重的田块,在移栽前穴施或沟施防病治虫的药土。
(8)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机肥,不用带菌肥料,施用的有机肥不得含有本科作物病残体。
(9)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苗,增强植株抗病力,有利于减轻病害。。
(10)地膜覆盖栽培,可防治土中病菌危害地上部植株。
(11)及时防治害虫,减少植株伤口,减少病菌传播途径;发病时及时清除病叶、病株,并带出田外烧毁,病穴施药或生石灰。
(12)高温干旱时应科学灌水,以提高田间湿度,减轻蚜虫、灰飞虱危害与传毒。严禁连续灌水和大水漫灌。浇水时防止水滴溅起,是防止该病的重要措施。
(13)大棚栽培的,在移栽或育苗整地前以及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落叶,对棚膜、土壤及墙壁以及架材等表面喷药,进行消毒灭菌,并适当放风排湿,也可在夏季休闲期,棚内灌水,地面盖上地膜,闭棚几日,利用高温灭菌;
(14)严格检疫,严格检验进境种苗,一经发现,立即毁灭,严禁种苗调运外地。
二、生物防治:
2%农抗120水剂200倍液
90%新植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
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湿性粉剂3000~4000倍液
三、化学防治:
(1)浸苗:
移植前清除种苗及重病株,并用7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苗15-20分钟,待药液干后移栽。
(2)土壤处理:
定植前每公顷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40%拌种灵粉剂11.25千克,对水150千克,拌入1500千克细土后,穴施。对土壤进行消毒。
(3)喷施用药:
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5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