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炳罡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25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颜炳罡

颜炳罡,男,山东临沂人,复圣公颜回第七十九代孙,1960年生,198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哲学系,留校至今。现为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儒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社会兼职有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国际儒学联合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山东周易研究会副会长、山东孔子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山东省中华诗文教育学会顾问、《孔子研究》编委、韩国成均馆大学《儒教文化研究》编委等。颜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家哲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多次应邀赴新加坡、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讲学、研究和出席国际学术会议。著有《当代新儒学引论》(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整合与重铸――当代大儒牟宗三先生学术思想研究》(台湾学生书局,1995年)、《儒家文化与当代社会》(合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墨学与新文化建设》(中国书店出版社1997年)、《牟宗三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慧命相续――熊十力》(山东画报出版社,1998年、香港中华书局,1999年)等学术著作,《心归何处――儒家与基督教在近代中国》(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生命的底色》(友谊书社,2005年)在《哲学研究》、《孔子研究》、《文史哲》等杂志发表论文百余篇。

1996年的秋天,颜炳罡教授和几个研究生一起创办了“经典读书班”。弹指一挥间,已经过去十三个春秋了。这十三年来,无论寒暑冬夏,无论刮风下雨,每周三晚(06年之前是周五)华灯初上时,在东区老校的校园里都可以听到朗朗的读经声,从未间断。在《心灯》创刊号上,当时的发起人之一赵卫东博士说,当时他们办这个班是受到了当代新儒家孤往精神的感染和启迪,以及承续和弘扬儒家文化的历史担当感与文化担当意识的驱使。目的就是推广和普及儒家经典,进而弘扬儒家文化,提高同学们的传统人文修养素质。

2006年底,颜炳罡教授发起创办了《心灯》报纸,其主题是“构筑民间儒学的平台,架起大众儒学的桥梁,耕耘草根儒学的沃土,点燃生活儒学的灯火,照亮实践儒学的征程”。一直以来,颜炳罡教授倡导儒学的大众化、平民化,为“民间儒学”的发展辛勤耕耘,至2006年,恰好是“经典读书班”一个十年之期。十年的坚持,十年的辛劳,十年的汗水,带来的是丰富的经验、丰硕的成果。凭着这种经验,这些成果,颜炳罡教授为大家搭建起又一个得以集中展现和交流的平台,这就是《心灯》报。

心 灯――代发刊词

——颜炳罡

人人都有一盏灯,

清澈、晶莹、鲜活、跃动。

这盏灯,

光着无始,

明着无终;

彻乎无可微,

遍乎满苍穹;

见彻乎动,

默运乎静。

无形以之起,

有形以之生。

长于佛陀之先,

成就老君之名,

舞动真宰的手臂,

显示上帝的大能。

森罗万象,

感而遂通。

这盏灯,

将我从昏暗中引出,

将我从迷惑中唤醒。

将我的腰杆挺起,

将我的脚板摆正。

照亮我当下的跬步,

指引我遥远的征程。

灯暗了,

万物之灵会露出四脚行走的原形;

光没了,

高堂大厦会化为阴森的囚笼;

蒙尘了,

宝光玉器会变作捆身的大绳。

没有这盏灯,

宇宙万法皆虚空!

阴风冷雨,

擦明这盏灯;

风和日丽,

彰显这盏灯;

颠沛流离,

守住这盏灯;

春风得意,

敬畏这盏灯。

千折万磨,

成就这盏灯。

非行仁义,

由仁义行。

这是仁爱之灯,

这是正义之灯,

这是羞恶之灯,

这是智慧之灯。

拨亮她,

浩气亘古今,

沛然塞苍冥。

光大她,

寻孔颜乐处,

与列贤同行。

人人都有一盏灯,

我的灯,你的灯,他(她)的灯,

灯灯相同。

我的光,你的光,他(她)的光,

光光互映。

精诚,无畏,

奉献,牺牲,

让人间充满温暖,

让宇宙永远光明

有声作品古今家训之祖人情世故大全:颜氏家训

家是我们的根之所在。有家,有我;有家,有业。作为中国社会的典范教材, 《颜氏家训》直接开后世“家训”的先河,是我国家庭教育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蕴含宝贵的立身、处世、为学经验。

一读,修身养性;二读,家庭美满;三读,事业成功。

[1]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