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家山群
概述地层名称:宋家山群
地层名称(英文):Songjiashan Gr
阶代码:Pt1sj
地区代码:10
宋家山群-命名山西省地质局区测队1972年创名,命名剖面位于山西垣曲县东约16km宋家山。
宋家山群-沿革垣曲县同善镇附近的西阳河群中有一构造窗,习惯上称为“同善天窗”。该天窗东部出露花岗片麻岩,西部为变质沉积岩和变质火山岩。山西省地质局区测队(1972)将西部这套变质岩系命名为“宋家山组” ,作为绛县群的上部层位。1980年,徐朝雷等将其改称为宋家山群并认为大体可与中条群的篦子沟组和温峪组相对比。山西地矿局(1989)将这套变质岩系归于中条超群。孙大中等(1993)沿用了宋家山群的名称,但认为该群顶部层位长石石英岩大致相当于中条群底部界牌梁组,其余层位与绛县群铜矿峪组可能为同时异相产物,或相当于铜矿峪组之上的层位。目前,作为未定层位处理。因为该群以天窗式出露,难以明确判定其地层位置。变质岩系构造较复杂,顶、底尚不清,还没有建立起可靠的地层层序,地层的划分对比缺乏依据,只能笼统地作为一个群级地层单位对待。
宋家山群-特征以“天窗”形式出露于垣曲县同善镇北的宋家山—绛道沟—杜家沟一带及同善镇以东的落家河,出露面积共约60km2。该群变质岩系岩相变化较大,构造较复杂。总体上由西向东地层由新至老,按岩石组合可分为四大层,总厚度约5000m。最下一层为绿泥角闪石岩、斜长角闪片麻岩夹磁铁石英岩、黑云片岩、黑云变粒岩和浅粒岩,厚约2000m;第二层为绢云石英片岩、白云石大理岩和石英岩,厚约600m;第三层底部为绢云石英片岩夹石英岩和变中基性—基性火山岩。中部为绢云石英片岩与石英岩、白云石大理岩互层。上部为绢云绿泥片岩夹白云石大理岩和变中基性—基性火山岩,厚约2000m,与顶层之间可能为不整合接触;顶层为长石石英岩,厚约400m。该群的中下部是落家河型变质火山热流铜矿的含矿层位。铜矿赋存于绿泥片岩和石墨绢云绿泥片岩中,受层位和岩性控制,与火山作用直接有关,并经受变质改造。该群遭受以低角闪岩为主的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 经受三期褶皱变形(徐朝雷等,1994)。原岩以碳酸盐岩、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其次为富钠中基性—基性火山岩及基性—酸性火山凝灰岩和泥质岩。变沉积岩具韵律构造,石英岩中波痕和交错层发育。变泥质岩中有泥裂和石盐假晶,为浅海相沉积产物。变火山岩具明显的变余气孔和杏仁构造,变余辉绿结构和晶屑凝灰结构。白云石大理岩中产有叠层石。其变长英质凝灰岩中自形单颗粒锆石U-Pb年龄为2400Ma,可能代表火山岩原始结晶年龄,此外其中还测得2700Ma左右的继承或捕获锆石U-Pb年龄。前者与涑水杂岩中冷口变火山岩的年龄相近,但根据变基性火山岩、变酸性凝灰岩的Sm-Nd等时线年龄(2535±19Ma)和变基性火山岩的Rb-Sr等时线年龄(2433±40Ma)资料与绛县群铜矿峪组的变基性火山岩的同类资料对比,在Sm-Nd和Rb-Sr年龄,Isr和εNd(t)以及TDM等数值或比值方面均十分或比较接近,说明其来源和形成时间的相近,故该群暂与绛县群相对比(孙大中、胡维兴主编,1993)。该群与上覆中元古代西阳河群呈不整合接触。
宋家山群-备考编撰:孙大中
作者:孙大中
年份:1993
系名:古元古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