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春辉

北京大学教授女,无机化学家。1933 年出生于河北,祖籍江西。1955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并留校任教。现任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及复旦大学先进材料实验室教授。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黄春辉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稀土配位化学和分子基功能膜材料。前者内容涉及到稀土元素的萃取分离、稀土配合物的分子设计、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特别是稀土配合物的光致发光及电致发光性质的研究。在分子基功能材料的研究中,将二阶非线性光学材料分子设计的原理引入到光电转化材料的设计中,发现了两者在构效关系上的相关性,开发了一类新的光电转化材料。
著有《稀土配位化学》(1997) 、《光电功能超薄膜》(2001) 和《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与器件导论》(2005) 。此外还参加编写了《无机化学丛书第七卷 钪及稀土元素》,《稀土》等五本专著。发表论文300 余篇,并被《Chem. Rev.》等著名杂志他引1000 余次。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三等奖各1 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2 项,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黄春辉教授已培养出20 余位理学博士,其中两位博士生获全国百篇优秀论文(1999, 2003)。三位青年教师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
在稀土功能配合物的研究中,首次在稀土配合物的光学微腔中同时观察到荧光增强和寿命缩短这两个介观物理现象;以铽配合物组装成的电致发光器件,其绿光亮度达到目前同类工作已知的最高值,920坎德拉/平方米。在分子基功能材料的研究中,将二阶非线性光学材料分子设计的原理引入到光电转化材料的设计中。在具有二阶非线性的半菁染料体系中,发现了两者在构效关系上的相关性,开发了一类新的光电转化材料。美国物理化学杂志(J.Phy. Chem.)连续刊登了她们的工作,并于2000年被权威杂志Chem. Rev. 大段引用,一位审稿人在他的审稿意见中这样写道:这篇有吸力的文稿(fascinating paper)是北京大学黄的小组所作的优秀工作(excellent work)的进一步发展。在对二氧化钛纳米晶进行表面修饰后,提高了染料敏化纳米晶太阳能电池的一些重要指标。著有《稀土配位化学》(1997)和《光电功能超薄膜》(2001)。此外还参加编写了《无机化学丛书第七卷 钪及稀土元素》、《稀土》等三本专著。发表论文200余篇.
黄春辉教授先后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子课题、中国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863子课题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她200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现兼任《中国稀土学报》常务编委、中国稀土学会常务理事。
代表论著:
1. 黄春辉,李富友,黄岩谊,《光电功能超薄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 黄春辉,李富友,黄维,《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与器件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 Efficient Electroluminescence from a New Terbium Complex, H. Xin, F. Y. Li, M. Shi, Z. Q Bian, C. H. Huang, J. Am. Chem. Soc., 2003, 125, 7166-7177
4. Room Temperature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Bicontinuous Cubic Mesoporous Silica by Hemicyanine Dye/Surfactant Blends, K. Hou, L. Shen, F.Y. Li,* Z.Q. Bian, C.H. Huang*, J. Phys. Chem. B, 2006, 110 (19): 9452-9460
5. Synthesis, Photophysical Properties and Electrophosphorescence of New Iridium(Ⅲ) Complexes based on Quinoline Derivatives, Qiang Zhao, Chang-Yun Jiang, Mei Shi, Fu-You Li, * Tao Yi, Yong Cao* and Chun-Hui Huang*, Organmetalics 2006, 25, 3631-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