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渡自然保留区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7-05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关渡自然保留区
关渡自然保留区

关渡自然保留区(Guandu Nature Reserve),位于台湾岛基隆河口湿地。

关渡自然保留区与关渡自然公园二者同为台北市辖区内仅存的湿地环境与候鸟栖地。关渡自然保留区位于台北市的最西北处,关渡平原的西南侧,接近基隆河与淡水河的汇流处,距淡水河出海口约10公里。沿基隆河北岸修建的堤防,将关渡湿地分成南北两部分,堤防以南的草泽与红树林区域即为本自然保留区,北部的区域则由台北市政府花费钜资建设成关渡自然公园。

范围关渡自然保留区位在关渡堤防南侧的基隆河口沼泽区,面积55公顷,作为水鸟及栖息地保护区。堤防目前为自行车道,南缘另设置步行栈道的鸟类观察区。沼泽区区分如下:

●草泽区:早期整个河口沼泽区主要植物为生长在泥滩地上的茳茳咸草和芦苇,也因此成为良好的鸟类栖地,但由于红树林侵入仅剩东半部为草泽区。

●树泽区:由于地层下陷加上海水入侵盐化,使得水笔仔在此落地生根,现今形成西半部30多公顷的红树林景观。

历史沿革清朝初年,此区域为一大片水域。清朝光绪年间开垦成为农地。

1955年后由于台北盆地抽取地下水产生地磐下陷的情形,加上基隆河改道,此区域水患频仍。

1968年修筑关渡堤防后,堤防外农地逐渐废耕,加上淡水河抽砂以及海水入侵,使堤防外区域形成沼泽地。

有杰克·摩尔(Jack Moll)、布雷克乔(K. T. Blackshaw)及威廉·汤玛士(William Thomas)等3位美国人于1971年开始在台湾赏鸟并带动风气,而关渡宫正前方这片位于淡水河与基隆河交会口右岸的湿地与候鸟栖地便成为赏鸟人士注目的焦点。

1978年水笔仔开始在堤外生长形成红树林。

由于人为开发使环境遭到破坏,自1981年4月开始有保育人士台北赏鸟会张根巽投书台北市政府要求成立保护区以保护此处丰富的生态环境,受到当时市长李登辉重视。

1983年9月台北市政府将关渡堤防以南至社子岛顶端的基隆河口两岸草泽区,公告为“北市关渡水鸟生态保育区”。

1985年林曜松推动将关渡地区成立结合野鸟保护及教育休闲的“自然公园”概念,在许水德市长任内展开规划工作。同年10月,由台北赏鸟会举办关渡水鸟季活动让关渡赏鸟活动成名。

1986年6月27日成立“关渡自然保留区”,由台北市政府建设局管理。

1996年台北市政府又成立“关渡自然公园”,正式由官方界定保护区范围以保护自然的湿地净土并提供作为保护、教育、休闲及研究的场所。2001年12月1日,台北市政府委由财团法人台北市野鸟学会经营管理关渡自然公园。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