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粽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7-05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栀粽,也叫栀粿,是用糯米粉,按比例渗入栀子汁、食碱液、茶水混和,用纱布包裹装入竹箕蒸熟而成。吃时用纱线或小刀切割成小片,醮粉糖吃,有健胃去湿之功效。流行于潮汕地区,呈棕色或茶色,风味相当独特。

栀粽
凤凰山区的栀粽

在凤凰,端午节包栀粽的习俗由来已久。小小的栀粽,制作工序却十分繁琐:首先将杂柴的灰烬用开水淋上,再搅拌、过滤,便制成了制作栀粽的主要材料——黄色的栀水。再将糯米浸于栀水十多个小时,糯米变成了金黄色,此时便可用与包粽子。包粽子是叶必须是干净的,而且还不能有水。要包得漂亮,还得压得整齐,所用的芦苇也不能太粗。包好的粽子得煮上六、七个小时才有粘性。煮熟的栀粽,沾上砂糖,入口甘香爽口,别有一番风味。

栀粽营养丰富,既补中益气,又能清除肠毒,因此,每逢端午节,凤凰山区,家家户户包栀粽,乐此不疲。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