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洛伊鲛
银鲛科一共分二属 : 银鲛属Chimaera的背鳍及尾鳍间有槽口 , 兔银鲛属Hydrolagus背鳍和尾鳍是相连的 ,银鲛科一共有二十三种, 七种银鲛属则分布于北大西洋 , 南非 , 日本 , 中国北部 , 澳洲及新西兰 ; 兔银鲛属 Hydrolagus则约十六种分布于北大西洋,大西洋西南部 , 南非及太平洋许多地方包括西阿拉斯加至加利褔亚西部,日本,澳洲及新西兰 , 大部分种类都是于西太平洋的日本及新西兰出没 ,上述的一些属种鳍肢特性也有所改变 , 而澳洲及新西兰还有数个未定种被发现。
银鲛科Chimaeridae最早出现于白垩纪 , 属种包括Belgorodon ,银鲛属Chimaera最早也于晚白垩纪及始新世的南极出现了。俄罗斯别尔哥罗德Belgorodon地区发现的别尔哥罗德鲛Belgorodonbogolubovi, 别尔哥罗德鲛Belgorodon bogolubovi是最早的银鲛科成员 , 生存于早白垩纪阿尔必阶至塞诺曼阶。
于南极晚白垩纪的马斯特里赫特期(Maastrichtian) Lopez de Bertodano Formation就发现了Chimaerazangerli , 南极西摩岛始新世的La Meseta Formation也同时发现了叶吻银鲛科的Ischyodusdolloi及银鲛科的Chimaeraseymourensis的化石。银鲛属Chimaera的化石也包括来自智利晚白垩纪马斯特里赫特期(Maastrichtian)的未定种C.sp 及维多利亚中新世地层发现的C.anomala。Chimaera zangerli的认知是来自齿板节片化石 ,化石形态介乎侏罗纪的Ganodus及渐新世的Chimaera rupeliensis 。Chimaerazangerli的发现显示银鲛科于白垩纪结束前存有早期进化的证据。
长吻银鲛科RHINOCHIMAERIDAE生存于深海中,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 吻部长且尖 , 不具钩状 , 有侧线管糟 ,尾鳍呈双尾的 , 卵囊呈梨状(15 cm x 6 cm) ,并具有绫纹状的丝。长吻银鲛科Rhinochimaeridae成员最早于侏罗纪时期已出现 , 属种包括Amylodon及Elasmodus。现存有三属八种 , 包括尖吻银鲛属Harriotta , 新吻银鲛属Neoharriotta及长吻银鲛属Rhinochimaera ,由于尖吻银鲛属Harriotta及新吻银鲛属Neoharriotta有较厚的齿板,因此被划作尖吻银鲛亚科Harriottinae ,长吻银鲛属则有较幼及平滑的齿板则自成长吻银鲛亚科Rhinochimaerinae。艾米鲛属Amylodon包括晚白垩纪俄罗斯的Amylodonkaramysh ,始新世前期英国的A. venablesae及A. eocenica , 渐新世前期比利时的A. delheidi ,于伏尔加格勒地区的白垩纪后期地层发现的Amylodon sp及哈萨克渐新世中期地层发现的A. emba , Amylodonemba有别其他同类的在于其齿板是非常狭幼。
俄罗斯别尔哥罗德Belgorodon地区白垩纪阿尔必阶至塞诺曼阶地层发现的拿伯特鲛Lebediodon oskolensis, 齿板和长吻银鲛属Rhinochimaera ,尖吻银鲛属Harriotta及新吻银鲛属Neoharriotta的有明显不同。拿伯特鲛Lebediodon oskolensis体型细小 , 牙齿是扇齿形 , 颌骨和英国白垩纪晚期的Elasmodecteswilletti的相似。俄国别尔哥罗德Belgorodon地区白垩纪晚阿尔必阶至塞诺曼阶地层也发现了另一种长吻银鲛科新种化石---特洛伊鲛Stoilodon aenigma。特洛伊鲛Stoilodon aenigma和其他叶吻银鲛科化石的不同之处在于特洛伊鲛Stoilodonaenigma体型非常巨大 , 吻部被犁骨填满并向外突出 , 齿板有深槽 , 而特洛伊鲛Stoilodonaenigma从口部至尾端的长度是可达5米,是有史以来最大的长吻银鲛科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