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桥村
基本信息宋桥村地处飞云江冲积而成的万全平原之中,地势平坦,河道纵横,气

候温暖,雨量充沛,适宜水稻、油菜、大小麦、柑桔等种植,是浙南的鱼米之乡。104国道公路经过村东,乘车至平阳县城或瑞安市人民政府驻地均不到半小时。村西有平瑞塘河,水路运输可达县城及瑞安码道,水陆交通十分便利。1985年以来,村庄建设迅速发展。村中建有宋桥街、镇前街、新华路、宋湖路、沿河路5条。村民新建楼房700多间,总建筑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1983年春,镇人民政府在村中开辟了新区,兴建了综合商品市场,修建了1条24米宽、400米长的综合性服务大街,为发展市场经济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宋桥村-经济发展宋桥村自然条件优越,但直到50年代初,粮食亩产仍只有200公斤。农业生产合作化后,农业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1956年,粮食亩产达

到250公斤。1980年,粮食亩产发展到762公斤。1988年,粮食亩产突破吨粮关,成为温州市十大商品粮基地之一。
粮食生产虽然有较快的发展,但单一的粮食种植业仍然没能使宋桥村富裕起来。80年代以后,农业推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劳动力得到了充分利用,大批村民得以腾出手来从事其他经济事业。村民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开展多种经营,改变了单纯从事粮食生产的局面。村民首先从大农业入手,发展养殖业,把饲养猪、肉鸡、肉鸭业,作为致富的门路。1990年后,全村从发展仔猪、孵化苗鸡苗鸭,到商品猪禽蛋一条龙生产。为市场年提供肉猪810头,肉鸡3.4万羽,肉鸭2万只,年收入近百万元。
1990年,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积极发展乡村工业,先后创办了汽车配件、造纸、灯具、五金、饼干、包装等企业11家。全年国民收入从1978年的140万元,增加到1992年的550万元,人均收入相应从510元增加到1300元。1992年,村民自行集资300万元,兴建了3000平方米的新厂房,引进了6套最新饼干生产流水线。目前年产饼干达1万多吨,年产值达240万元,产品畅销省内外,成为浙南最大的饼干生产基地。灯具厂生产的萤光灯、吊灯,款式新颖,工艺精湛,赢得了市场的青睐,产品运销广东、福建等省,1992年产值达50多万元。造纸厂利用当地丰富的稻草资源,生产包装纸,销往山东、江苏等地,1992年产值达30多万元。
宋桥村-文化教育宋桥村为平阳县建村较早的村庄之一。村以桥得名,桥为南宋宋之才所建,故名宋桥。宋之才字廷佐,居万全宋桥。南宋重和元年(1118)进士。任贵池主簿,后改任京兆府教授。十八年后,因尚书右丞许景衡极力推荐,升任秘书省正字,迁任校书郎,后又为考功员外郎。绍兴十四年(1144)任礼部侍郎,奉旨出使金国。金主问:宋大国乎,小国乎。之才答曰:非大国,亦非小国,乃中国也。金主叹服。归国时,高宗抚其背曰:真我宋之才也。宋之才被史学界称为宋代杰出的外交家。由于高宗的赞赏,宋之才改任吏部侍郎。在吏部任内,深受朝臣赞许。时秦桧弄权,曾对宋之才说:大儒不可多用。之才知其嫉贤忌能,说:只怕大儒不多,有用的大儒多有什么可怕。秦桧怏怏退去。历官50年,平生恬静寡欲,操履洁白。晚年居瑞安周岙。著作有《云海弊帚》等。宋之才政绩、为人,为村民所敬仰。
宋桥镇中学和镇中心小学均设在村中。此外,村区还设有卫生院、广播放大站、电影院、菜市场等。宋桥村1949年前曾有中共党组织在这里开展革命活动。1982年被平阳县人民政府命名为革命老根据地村。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宋桥村宋桥村共有居民326户,人口1153人,耕地面积1480亩,2007年集体经济收入为63万元,人均纯收入7300元。 2007年投资3万元扩建卫生室,新上100千伏安变压器2台,更换农灌线路3000余米,环境卫生整治中清理清除小企业20余家。 安装路灯65盏,为村民安装机顶合,并为村民交电视费74000余元。接送在校小学生,为村民提供生活用水。
湖南省衡阳市衡山县长江镇宋桥村宋桥村位于长江镇西北,全村拥有人口1968人,水田面积1288亩,旱土面积28亩,是全镇面积最大的村之一。该村拥有较大面积的森林面积,村级主要收入为本村林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