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楼
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郑楼镇
乡镇简介基本信息栏
中文名称: 郑楼
面积:60平方公里
外文名称: zhenglou
人口: 4.7万
行政区类别: 江苏宿迁
方言: 江淮官话
所属地区: 宿城区
车牌代码: 苏N
下辖地区: 太平,古城,陈圩
气候:暖温带季风性
电话区号: 0527
政府位置:郑楼街
邮政区码: 223800
地势:地势高亢

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郑楼镇[4]位于宿城区东南角,北靠大运河,与宿豫区仰化镇隔河相望,南沿古黄河与仓集镇接壤,西与洋北镇相连,东与泗阳县临河镇接壤。镇区面积60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4.3万亩,水面面积1350亩。下辖金山、胡李、邱庄、金沟、梁庄、大沟、太平、张渡等8个村和郑楼、陈圩、古城等3个居委会,共有144个村民小组,2007年全镇总人口4.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万人。镇政府坐落于郑楼街府前北路8号。[5]
郑楼镇地势高亢,海拔高度25米,由于古黄河与大运河的天然屏障作用,形成了独特的农业生态环境。水陆交通便利,东、南、西分别有二级公路连接325省道和徐淮盐高速;北临“黄金水道”京杭大运河,镇区内有码头1座。
历史沿革

郑楼镇历史悠久,曾是南北交通之要道,茶盐集散之大都,历代兵家必争之要地。原始社会,这里是涂山国女娲氏(或称女儿国)九夷部落。九夷,后来音讹为套犹。轩辕黄帝时,套犹人曾与之角逐,军事酋长被人称为蚩尤。后又衍涂为徐,涂山国又称徐国,九夷亦音讹为徐夷。据张用寰《古城会考据》说:“徐国……与古埃及金字塔王朝和中国轩辕黄帝同时”。公元前684年,鲁庄公侵扰宋国,宋即迁所属宿国元人于套犹。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废分封制、置郡县,改周之套犹国为套犹县,县治仍在古城。公元405年在此设立宿豫县。 晋永兴二年(公元305年),琅琊王司马睿置邸阁于宿豫城在郑楼镇古城山南麓,古黄河之北侧,相传有72道阶梯直通古黄河底。隋末唐开国将军罗成于古城山经过,留宿古城山,传说其扣过战马之处,每年夏天连蚊子都没有,当地农民在此纳凉睡觉。“古城”是郑楼的“长老”,据泗阳县志载:东周时属青州的套犹国,西汉又在套犹国都署套犹县,唐宋年间,古城一直作为宿迁县城所在地。史上为套犹县、宿豫县、徐州、东楚州、泗州等治所,至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城为水漫,州治南移,县治北徙,至今古城仍在水中为沙湮埋。公元762年,宿豫县改为宿迁县。清乾隆年间,淮扬道游击郑永泰于此建楼而得名“郑楼”,并兴集市,后王相居此,建“百花万卷草堂”及亭台、楼榭、假山、鱼池,曾经盛极一时。今古城居委会所在地,就是古宿豫城址。 郑楼镇境内的“崔镇”即今张渡村一带,古称“崔镇”又名“崔野镇”,自古就是古运河畔有名的驿站,南宋丞相文天祥,被元军押解北去大都(今北京)曾留宿于此。留诗数首,其中《发崔镇》诗曰:“高雁空秋兴,寒蜚破晚眼。淡烟白似海,野水碧于天。兴废嗟何及,行藏信自然。南人乍骑马,北客半乘船”。元代状元、蒙古族大诗人萨天锡、明代大司马史可法皆来过此地。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康熙帝南巡视察黄河水务,于四月二十八日御舟泊崔镇。相传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乾隆帝沿运河南巡,龙船泊港留宿,听说崔镇,因嫌其音同“摧朕”,仅留一宿即匆匆离去。1957年设郑楼乡,1958年改郑楼公社,1983年复置郑楼乡,2000年建郑楼镇。
行政区划郑西村
梁庄村
金沟村
太平村
立新村
大沟村
张渡村
古城村
大碾村
陈圩居委会
郑楼居委会
王傅村
新庄村
郑东村
胡李村
蒋庄村
双陈村
金山村
傅嘴村
新宅村
辖郑楼、郑西、立新、大沟、大碾、新庄、双陈、姚庄、郑南、太平、梁庄、金沟、邱庄、郑东、金山、四堡、胡李、傅嘴、王傅、陈圩、施庄、新宅、蒋庄、张渡24个村委会。农业主要种植小麦、水稻、棉花。乡镇企业有胶合板厂、砖瓦厂等。2007年全镇总人口4.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万人。
镇政府坐落于郑楼街府前小区!
经济建设2006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16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20万元,财政收入171万元,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5.9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017元。2007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49亿元,比2006年增长15%,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9632万元、4987万元、10311万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13%、15%、17%;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850万元;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性收入162.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18元,比2006年增长12%。农业上,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八大创建”,确立了“东扩蘑菇西种菜、北建莲藕风光带。富嘴金菜争省优,养殖增量创品牌。林间种养扩总量,人均再增三佰块”的总体思路,形成了以蔬菜、金针菜、蘑菇、粉丝、养殖业为主导产业的格局。工业上,通过招大引强,大力发展个私经济和三来一加项目。2006年以来,已有垒莱克斯卫生洁具和康辉食品2个超千万元的企业落户该区工业园南区;菲姆斯五金、兄弟服饰、忠实板材等一批“凤还巢”项目落户镇区;加林针织、金泉电子、万荣玩具等一批来料加工、来样定做、来件装配的“三来一加”企业投产达效。
魅力郑楼郑楼在出色完成“万顷良田”前期搬迁工作,为进一步深入推进“万顷良田”后期大沟、古城两个村居搬迁户居住区建设,争取耕地良田规模整治尽早开工,从2月20日起郑楼党委ZF抢时机、出快招,出台三举措保建设,推进程。
一是思想重视明方向:将搬迁户的示范居住区建设作为全镇当前中心工作,成立专门包保领导小组。镇镇委书记张光耀为总负责人,全镇干部两人一组,分27个小组明确包保搬迁户,责任分工细化,干部肩上押担子,担责任。
二是行动统一保进度:早晚点名明签到,每天一次通气交流会。包保干部始终坚持问题工地解决,步调一致,详释政策方针,统一规划建设图纸,明晰房屋建设标准。即时纠正不规范的建筑苗头,调解搬迁户房屋建设中土地纠纷,将问题解决在源头,解决在家门口。此外对于镇干部的日常本职工作,要求做到在建筑工地立即办、限时办、保质办。
三是作风顽强促完善:dw书记亲自牵头,镇长带队,27个小组各司其职,将办公场地设在建设工地第一线,迎难而上,淡化节日意识,带着责任心、耐心、爱心做工作,在建筑现场与搬迁户渡过了元宵节。同时立下责任状,确保所有房屋建设按规划、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完成。此举赢得搬迁户好评如潮。
郑楼镇交通郑楼公路目前郑楼镇拥有省级公路两条,分别是:仓郑路(仓集-郑楼),洋郑路(洋河-郑楼)在建的公路有:郑陈路(郑楼-陈圩)
宿迁铁路的规划宿宿淮铁路西起津浦铁路符离集车站,东至新长铁路袁北站,途经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泗县、江苏省泗洪县、宿迁市(洋河镇)、泗阳县、淮安市。在江苏境内正线总长度97.562公里,宿迁段78.03公里(其中泗洪县23.5公里,途经青阳镇、梅花镇、归仁镇;宿城区32.1公里,途经陈集镇、洋河镇、洋北镇、郑楼镇;泗阳县22.43公里,途经临河镇、众兴镇、八集乡),淮安段19.532公里;设有泗洪、宿迁、泗阳三个客货运中间站,归仁、郑楼、韩圩三个会让站。江苏境内共有大中桥17座,特大桥8座,分别为宁宿徐高速公路特大桥、徐洪河特大桥、安河特大桥、宿淮盐高速公路特大桥、立新大沟特大桥、京杭运河特大桥、北门大沟特大桥、淮沭新河特大桥、淮沭新河特大桥。线路在江苏境内永久占地4000多亩,临拆迁房屋约110000平方米
郑楼教育集团发展学校名称
所在地方
郑楼初级中学
郑楼街
郑楼中心小学
郑陈路
陈圩外国语学校
陈圩居委会
金沟小学
金钩村
太平小学
太平村
古城小学
古城居委会
宿城区郑楼初级中学学校简介宿城区郑楼初级中学创建于1958年,现占地面积近26000平方米,教学班29个,在校生1500人,专任教师85人,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7.6℅。学校拥有一个文明、美丽、幽雅、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学校现有教学楼三幢、办公楼一幢、男女生宿舍楼三幢、学生餐厅一幢,拥有微机室、多媒体教室、标准理化实验室、校园广播系统、闭路电视系统、校园宽带网、图书阅览室等设施一应俱全,学校于2001年被评为江苏省教育现代化示范初级中学。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思想,以“三年的教育迎接未来三十年的挑战”的教育理念,积极践行“学校以教师为本、教师以学生为本、学生以品德为本”的管理理念。以“尊重差异、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会创新”为教学理念,狠抓教师培训,强化常规管理,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始终坚守为学生终生发展负责的信念,努力让每个学生日有所学,学有所长。引导学生:自强、自立、自尊、自爱,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思考、学会健体、学会创造。
创造中耕耘,耕耘中创造!改革与发展是不竭的动力。昂扬的斗志和实干的精神迎来了郑楼中学一项项辉煌:宿迁市文明单位、宿迁市德育先进学校、宿城区文明校园、宿城区视导先进学校、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中考升学先进单位……
郑楼初中作为省级示范初中,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实验学校,市级文明单位,将秉承“读书要用心,做人要善良”的理念,狠抓常规管理,积极创建平安和谐校园,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为振兴宿城区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多培养人才而不懈努力!!!宿城区郑楼中心小学简介苏省宿迁市宿城区郑楼镇中心小学始建于1946年,学校共辖有7个校点,全镇小学现有72个教学班,3100名学生,146名教职工。中心小学本部现有21个教学班,1200名学生,教职员工大专以上学历达83.3%。中心小学建起了高标准的中心机房、电子备课室、学生网络机房、多媒体教室,开通了校园网。学校坚持“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加强对特长学生的培养,曾有数名学生在市、区举行的小学生特长展示比赛中获奖。有三名学生获得江苏省小学生奥数比赛中获得一、二等奖
社会事业社会事业发展势头迅猛。2006年,全镇有程控电话6358门。全镇公路里程达53公里,有省级示范初级中学1所,在校生达2530人;小学10所,在校生4550人,共有教职工226人;民营医院1所,2006年度被市卫生局评为“十佳乡镇医院”;卫生院1所。该镇已发展个体工商户360户,建设钢架大棚贸易市场1个,华联、苏果等4家大型超市落户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