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龙

新四军老战士、开国少将(1910-2006)福建省永定县湖雷乡人。一九二九年参加县赤卫大队,一九三0年被调入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一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军团总部通讯排长。一九三四年进入公略学校学习,后留校任政治指导员。同年九月调国家保卫局学习。后任红三军团保卫局侦察科科员,红三军团十三团副特派员,军委警卫团三连指导员、连长。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进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学习。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军部侦察参谋、第一支队司令部侦察参谋,新四军军部特种参谋。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军部特务团参谋长,新四军第一师三旅七团副团长。率部参加了车桥战役。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一师第三旅八团团长、第三旅参谋长,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第十六师师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第二十三军六十八师师长。参加了莱芜、淮海、渡江和上海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兵团第二十三军参谋长、第二十四军副军长兼参谋长、军长,北京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于2006年5月21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文学博士,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党委宣传部长。1965年生于山东省青州市,1981年至1985年在山东大学中文系学习,获文学学士学位,并在大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至1988年在山东大学中文系从师著名学者孙昌熙先生学习研究中国现代文学,获文学硕士学位,硕士论文《从乡土走向世界——论<呐喊><彷徨>的思想艺术成就》约 1.5万字,较系统地论述了《呐喊 》《彷徨》的民族特征、时代意义和现代精神,有一定的创见,核心部分被北京鲁迅博物馆编辑的《鲁迅研究月刊》发表。1996年至1999年在山东大学文学院从师著名学者袁世硕先生研究中国古代文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清初散文三大家研究》,12万字,第一次比较系统地研究了清初三大散文家侯方域、魏禧、汪琬的生平事迹和创作特色,揭示了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得到答辩专家的较高评价。1988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到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工作至今。期间,2001年被选派到山东省党校中青年培训班学习一年。工作以后,先在社科部任文学教师,1993年任部副主任,1999年任党委宣传部长兼院报主编,2003年晋升为教授。
多年来,一直教学第一线,先后讲授过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写作、文学作品欣赏等课程,还多次给同学举办学术讲座,讲课内容比较丰富新颖,活泼生动,得到同学们的好评。
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在鲁迅、茅盾、莫言等作家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先后在《文史哲》、《鲁迅研究月刊》、《社科信息集粹》、《理论学刊》、《山东社会科学》等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过学术论文近30篇,撰写专著两部(合著),参编教材三部。其中,《鲁迅与插图艺术》获得我院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论鲁迅的美学思想》和《党的建设必须与时俱时》获得我院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在《文史哲》上发表的论文《论茅盾小说创作模式》、在《鲁迅研究月刊》上发表的论文《〈呐喊〉〈彷徨>与乡土精神》、关于莫言的论文《艺术的叛逆——论莫言的<十三步>》和合作专著《怪才莫言》、《中国文明的阶梯》等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参加工作以来,曾获得院优秀教师、优秀党员、教学工作评价先进个人、校园文明建设先进个人等多种荣誉称号。在山东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光华奖学金,在省委党校学习期间作为调查报告执笔人获调研活动奖。
山西省造林局副局长【民族】汉
【积称】高级工程师
【职务】 山西省造林局副局长
一直从事全国十大林业生态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建设。1991年被省直工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7年被山西省团委授予“山西省十大杰出青年”称号,1999年“径流、有机、旱作经济林科研项目”获得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多年来始终把“扎根太行思太行、服务太行绿太行”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深入到农家、山头、地块调查研究,每年下乡都在200天以上,行程12万公里左右,人称他是“太行山区的活地图”。在基层指导工作中,常昼夜连战,好多基层林业局长叫他“工作狂”。
带领上下工程管理人员在素质上求提高,在工作中求实效,在管理中求创新,不仅自己自学国内外生态建设的新理论,新知识,而且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技术培训和学术研究,撰写培训材料和论文10万多字,创造性地总结了以“径流林业整地、根宝蘸根造林和容器苗林相结合、石片覆盖”等为主要内容的太行山绿化技术路线,造成林成活率提高15个百分点。创造性地总结了集生态景观于一体的“林业精品工程”思路,在太行山绿化建设中达到百万亩,以及“年初责任制、中期四评制、年终淘汰制”的管理办法等都受到了国家林业局的多次表扬,并向兄弟省推荐。
配音演员张云龙2000年从事影视配音艺术创作,迄今参加了1500多部集的配音工作。主要配音作品:电视连续剧《铃兰》、韩国电视剧《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墨西哥电视剧《狂野的心》、电影《独腿木偶历险记》、《从心所愿》等。
《中国电视报》对配音演员张云龙的介绍:
张云龙:“说”出来个好男人
似乎与他的角色达成了默契统一,现实生活中的张云龙并非是一个健谈的男人。从《人鱼小姐》的李朱旺到《加油!金顺》里的具在熙,他用他那知性、温柔的声音在幕后塑造了两位极具人缘的好男人。在一问一答式的采访中,张云龙更多地表现出一种“朱旺君”式的温文尔雅。他笑言自己私下里其实是一个爱冲动的人,而这几年确实在韩剧中得到了一些关于生活的启发。如果让今天的张云龙再回想一遍,他依然会用“不可思议”来形容自己近年来在事业上的起起伏伏。十年前的他决然没有想到,他会在日后与配音这个行当发生这么多的故事。
最美丽的阴差阳错
斯文稳重的张云龙是个地道的东北人,出生在吉林松源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的他,1995年进入大学后所学的专业竟是机械内燃机。大学期间,张云龙开始逐渐出现出对文艺的爱好,又当节目主持人,又当学生会文艺部长,是学校里当之无愧的文艺骨干。但那时的张云龙从未想过日后会进配音这个行业,他甚至还在计划着毕业后分配到汽车厂的生活,直到当地一家大型企业电视台来到了他的学校。“当时这家电视台招聘播音主持人,报名的人很多,我很幸运地被挑中了。”于是,张云龙顺利地成了这家电视台一位综艺节目主持人,但这份工作没有持续多久,新的挑战又来了——1999年4月,电视台与北京一家公司合作了一档节目,考虑到当时还是单身汉的张云龙了无牵挂,于是把他派往北京。
说到那个坐火车南下北京的晚上,张云龙依然记忆犹新:“我和一位同事担任开路先锋先行抵京,那天晚上实在是太兴奋了,怎么也睡不着。这是我第一次离开家到遥远的地方去。”那一晚,一股“去远方,干事业”的青春冲动充斥在张云龙的脑中,并随他一起从吉林飞快地挺进北京。然而北京并没有很快成全这个年轻人的激情之梦,两个月不到的时间,所属电视台筹备的新节目不幸夭折了,而刚刚组建的节目组随即宣布解散。
既然已经来了,就不能空手回去。张云龙毅然决然地开始了他的“北漂”生涯。刚开始的生活是动荡的,他开始不定期地为一些节目作编导、摄像,随不同的节目组到全国各地去。在电视相关的行业里辗转了一段时间,张云龙偶然接触到了配音这个行当。怀着对这个神秘职业的好奇,他开始走近它,并在2000年正式成为一名职业的配音演员。
嗓子哑了倒迷人了
与其他的配音演员相比,5年的配音经历似乎是个不值一提的小数目,但张云龙却用这5年有限的时间开始了他作为一个配音演员从生涩到成熟的历程。“刚开始碰到的难题真的很多,因为我不是学表演的,所以一些感觉上的东西很难找到。第一次入棚配的是韩国电视剧《初恋》里的小角色。配的时候感到口型可以私下去练,可是抓人物对我来说很难。但那时也真没想到过放弃,自己给自己打气。量的积累对我来说非常重要,经过了很多作品之后,我才逐渐找到了要领。”
配音工作开始步入正轨是从他配的《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开始的。当谈到自己最满意的角色和作品时,张云龙猛地低了一下头,笑着说自己觉得还没有。有意思的是,在去年春节为韩剧《好人》中的一位警察的配音经历却成为了令他玩味了很久的一个经典回忆。那时候有场戏需要喊叫,几声下来声音就哑了,再加上他那时有些感冒,哑哑的嗓音竟意外地充满了磁性。张云龙在看回放时意外地发现了这种声音可使角色更显成熟的效果。“但当嗓子好了之后,这种我认为最满意的声音就消失了。”说到这里,张云龙一脸无奈地笑了。
最喜欢朱旺 在熙最像自己
《人鱼小姐》中的李朱旺令观众念念不忘,同时也是张云龙配过众多角色中最喜爱的一个:“朱旺很善良,而且极具亲和力。但其实我配起来却是比较吃力的。因为本身这个演员也是个新人,在表演上也比较涩,所以想要给他增添什么色彩就比较难了。现在看来还是有些遗憾的,我觉得我当时在对朱旺的处理上有些年轻了,所以并不是很满意。”相比较而言,《加油!金顺》里的具在熙更令张云龙满意,他甚至觉得自己在某些方面与在熙很想:“这是一个外冷内热的角色,表面上线条很硬,容易急躁,这点我们俩就有点像。但当他的感情全部释放的时候,我也为之感动,与金顺分手时我就随着他一起泪流满面,不能自已。”
采访后记
在张云龙的身上你能感受到一种平实的谦逊。他说,他的声音条件肯定算不上最好的,能进入这一个行当,多半是被幸福眷顾。采访的最后才获知他要坐当晚的火车回到松源,回去看看家里人,看看父亲。“母亲十几年前就不在了,现在唯一的遗憾就是没能让她老人家享上几天的福。”说这话时,张云龙终于在我面前缓缓地走出了角色,眼神中流露出那种对亲情的眷恋让人不忍多言。
张云龙的主要配音作品:
《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中的李梦龙
《人鱼小姐》中的李朱旺
《好人》中的朴俊必
《黄手帕》中的龙植和刘俊河
《青青草》中的车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