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溪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25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桐溪

桐溪-景区简介桐溪风景名胜区在浙江瑞安桐浦乡西北侧,1994年8月由温州市人民政府批准为温州市级风景名胜区。桐溪风景名胜区以桐溪水库及周围景观为主体,湖光山色相映成趣,是水陆活动兼营并重的湖山结合型风景区,景区内碧波荡漾,轻舟掠影,群山环抱,层峦叠嶂,湖外有山,山中有湖,湖中有山,山外有湖,湖光山色,欲界仙都;水库两侧小坳中的有一龙潭,溪中砥石层叠,溪水潺潺,丛林茂盛,极富山林野趣,清溪秀谷,碧泉淙淙,景区内分布着钓鱼岩、纱帽岩、金奶岩、寿桃岩等50多块怪石。循水库边道而上则有许多石洞,蝙蝠洞、观音洞、通天洞等怪洞云集,石怪岩奇洞幽深。

桐溪-景区特色景区内的古代遗址弥足珍贵,有明朝王刚兄弟聚义之所——天庆观,有明末政治家李维樾墓,有为纪念南北朝陶弘景而建的贞白祠等,还有近现代革命活动史迹多处,均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桐溪-名人传说1500多年前,著名思想家、医学家、道士陶弘景曾到桐溪一带隐居。陶弘景,字通明,谥贞白先生,丹阳袜陵(今南京市江宁县)人,曾在南齐朝廷里做诸王的陪读。因为不满朝政的腐败,便弃官归隐,跑到江苏句容的句曲山住了一阵子。因为担心被朝廷发现会请他重新出山,于是隐姓埋名,到处游学,遍历名山大川,辗转来到安固(即今瑞安),在飞云江畔长满参天古松的屿山住了下来。

陶弘景在朝做官时,与雍州刺史萧衍和豫州刺史萧懿兄弟俩交情甚笃。后萧懿被当时的皇帝——东昏侯萧宝卷所杀,萧衍兴师问罪,于公元501年攻人京都建康(今南京市),废了东昏侯,立南康王萧宝融为和帝,萧衍自己做了大司马,独揽朝政,权倾朝野,显赫一时。这时陶弘景已在安固福泉山中隐居,不知怎的消息传入萧衍耳中。因为陶弘景对宫廷内幕较了解,加上胸藏城府,足智多谋,所以萧衍派遣心腹密使到福泉山中,把自己打算夺取帝位的想法告诉他,并请他出谋献策。当时,陶弘景一来不满南齐王朝的昏庸黑暗,二则因为朋友殷切之情难却,便替萧衍出了许多主意,终于帮助萧衍废杀了和帝,建立了梁朝,即位称帝(是为梁武帝)。梁武帝登基不久,便多次遣使颁发诏书,征召陶弘景出山辅佐为相,帮他治理国家。但因陶弘景超脱红尘之志甚坚,无意再踏仕途,一再上表陈情,婉言辞谢。可是萧衍求贤若渴,又遣使下诏:“您不看故人面,也要为天下庶民着想,国家太需要您这样的贤人了!” 陶弘景决心跳出三界外,立志不在五行中,但被催得没法,只得再上表提出:“臣归隐山野,潜心修道之志已坚,而且还要精研医学,著书立说留给后人,也是为百姓着想。主公朝中如有难决之事,臣当尽犬马之劳,尽力为主公分忧便是。” 于是,萧衍后来经常遣使问计,陶弘景也确实为朝廷出了不少主意,并劝萧衍勤政为民,励精图治,所以国家大治,曾出现一段鼎盛时期。当时朝野上下,都称陶弘景为山中宰相。

因梁朝采纳陶弘景宽政爱民,减轻赋税徭役等政策;加上这里住着一位“山中宰相”,地方官吏也不敢放肆欺压百姓。人们安居乐业,共享太平。同时陶弘景医术高明,经常自己采药配方,为远近穷苦百姓治病,不取分文,不收谢礼。乡间男女老幼,无不感恩戴德,交口称赞,一致尊称他为陶弘景公,俗称陶公。为了永远纪念这位陶公,就把他住过的小屿山叫做陶山,渐渐地,陶山就成为方圆数十里的总地名了。

桐溪-传说相传古时候有一条龙住在这个潭里。那条龙很懒,白天睡懒觉,行雨看自己的兴致,弄得桐溪一带一晴就旱,一雨就涝,百姓苦不堪言。后来,香积寺出了一位道行很高的圣僧,他很同情农民的疾苦,就和懒龙斗智斗勇,打败了那条龙,那条龙就逃出了龙潭,所以现在桐溪至澄头就留下了九曲十八弯。从那以后,桐溪也就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了。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个龙潭虽然没有了龙,水也不深,但因水质极好,清澈见底,游鱼可数,四周巨石光洁如镜,所以深受游客的喜爱,美名已经远播千里。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