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锠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25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郑国锠

中国科学院院士院士(1980年-)

博士(1950年)

教授 (1951年-)

博士生导师(1981年-)

男, 1914年3月生,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所长.1943年毕业于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博物系,1950年底获得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院士、资深院士)。

历任兰州大学生物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名誉系主任,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学术委员兼研究员,杭州大学生物系客座教授。曾任国务院第一届学位委员会学科组成员,中国细胞生物学会副理事长、细胞生物学教学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植物学会常务理事、植物细胞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学卷委员,《细胞学》副主编,国家教委高校理科生物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细胞生物学编审组组长。《植物学报》、《实验生物学报》、《西北植物学报》、《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编委,《细胞生物学进展》主编,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科协副主席。

长期从事生物学教学和科研工作。在教学工作方面,1978年授命编写《细胞生物学》高校教材和草拟《细胞生物学》教学大纲,1980年《细胞生物学》出版,连续印了8万余册,1992年又出第2版,已重印3次。1980年在国内首创细胞生物学专业,举办了全国细胞生物学师资讲习班和实验课班,培养了大量人才,已毕业博士生16名,硕士生30余名,大部分成为学术带头人和领导骨干。

在科学研究方面,发表的有关植物体细胞染色体减数的论文提出的体细胞同源染色体在前期分离,后期形成双纺锤体,最后形成为4个单倍核,是国际细胞学界公认为体细胞内出现的染色体减数机理之一对细胞融合(Cytomixis)的研究,首先肯定花粉母细胞间染色质穿壁运动是自发正常生理现象,发现核液运动和收缩蛋白与染色质穿壁运动有密切关系,而染色质穿壁运动后出现的染色体突变又与核型进化和B染色体的起源有关。

1998年发表在《Protoplasma》杂志上题为“百合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前期I纤维素酶的细胞化学定位及其与次生胞间连丝形成的关系”一文,解答了国际上几十年来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即阐明了形成胞间连丝所需的酶出现的时间和部位,受到编委的重视,将该文的一张照片刊登在封面上。编写的《细胞生物学》和教学参考书《生物显微技术》分别于1987年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省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于1985年和1986年2次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荣获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称号,同年,获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称号。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